国产黄色一级性生活片a网站,亚洲a无v天堂码视频免费,国产aⅴ无码片毛片一级网站,免费黄色网站a,三上悠亚被弄到痉挛惨叫视频,亚美毛片在线观看,日本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教育學習
生活服務
實用計算
健康生活
站長工具
休閑娛樂
首頁
教育學習
生活服務
實用計算
健康生活
站長工具
休閑娛樂
查詢
于謙
明代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jié)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人。
25篇詩文>>前往查看
補充糾錯
后世紀念
補充糾錯
北京祠
在東城區(qū)西裱褙胡同23號,原有門匾書“于忠肅公祠”。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特詔追認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jié)祠。萬歷十八年(1590)時改謚“忠肅”,并在祠中立于謙塑像。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清光緒年間又重建。祠坐北朝南,東為于謙故宅,院內東側建有奎光樓,為兩層小樓。上層為魁星閣,懸“熱血千秋”木匾,正房5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內供于謙塑像。1890年,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1976年魁星閣在地震時被震毀,小樓亦被拆除。祠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杭州祠
于謙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風景秀麗的三臺山麓,西湖烏龜潭畔。于謙祠位于于謙墓旁。
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謙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謚“肅愍”,并在墓旁建祠紀念,取名 “旌功祠”。五百多年來,于謙祠屢毀屢建,現(xiàn)存建筑為 清同治 八年重建的舊跡,格局尚屬完整,自91年5月起,先后經四次修繕,至1998年,值于謙誕辰600周年之際,于謙祠重新對外開放。
于謙祠為傳統(tǒng)型的祠堂建筑,白墻灰瓦,朱漆大門,“于忠肅公祠”幾個篆書大字顯得莊嚴肅穆。祠堂共有三進,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與正殿間,有南北廂房各一,廂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間,建筑面積約900多平方米。庭院里草木蔥蘢、綠樹成蔭,是一處清幽之所。
前殿辟為序廳,殿門兩側楹聯(lián)是林則徐所撰:“公論久而后定,何處更得此人”。清朝嘉慶壬午年(1822)六月,林則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他倡議集資整修于謙祠墓,并帶頭捐獻自己的官奉。上懸匾額“百世一人”,是對于謙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序廳正中一巨大石灰?guī)r上鐫刻著前言,石灰?guī)r造型取意于謙青少年時所作詩作《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也正是于謙一生剛正不阿、兩袖清風高潔品性的真實寫照。兩側墻上陳列于謙年表、于謙世系表,一張繪于清代的于謙夫婦像尤為引人注目。廳內還放置造型簡潔的案幾、椅等明式家具以渲染氣氛。
正殿是于謙祠的主體部分,也是陳列最具特色的地方,通面寬21.8米,進深14.15米。大殿正中是一座于謙全身立像,于公威嚴肅立,雙目炯炯,正氣凜然。像高3.2米,基座1.3米,為海水浪花圖案。像后襯以由徐向前元帥書寫的《石灰吟》壁面,塑像上方懸掛乾隆御題匾額:“丹心抗節(jié)”,黑底金字,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杭州憑吊于謙時所題。殿柱上懸掛數(shù)幅頌揚于謙不朽功績的楹聯(lián),均是明清時期的名家所撰,經當代書法家題寫。大殿墻面為兩幅半圓大型浮雕壁畫,左側是“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右側是“土木堡之變”的有關場景,每幅畫相對獨立,但在整體上又呵成一氣,場面頗為凝重、壯觀,運用明暗變幻的燈光效果,再輔以鏗鏘激越的《十面埋伏》背景音樂,使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恍如置身于刀光劍影、殺聲震天、塵土飛揚的古戰(zhàn)場,正與于謙一起抵御外侮。壁畫高3米,寬46米,是經專家多次論證修改,在中國美術學院雕塑家王卓予先生的指導下完成。壁畫突破了一般祠堂陳列的窠臼,使壁面不見柱子,與匾額、楹聯(lián)、塑像遙相呼應,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效果。塑像背面的墻壁上嵌有清代石碑若干塊,其中包括湘鄉(xiāng)楊昌 題的線刻《明少保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像》碑一塊,袁枚題《重修于忠肅廟碑》殘碑九塊。
后殿陳列于謙生平事跡,采用圖版和照片相結合的形式,分“少年壯志”、“勤政廉明”、“保衛(wèi)北京”、“永垂青史”四個部分,詳細介紹了于謙高尚的品格、卓越的功績以及悲壯的人生。兩側的陳列柜中,分別展示了于謙的著作和歷代有關于謙的評述著作,有《于肅愍公集》、《于少保萃忠全傳》、《于忠肅公祠墓錄》等。
南北廂房分別作為兵器室和接待室。兵器室陳列明代的各種軍械,包括神機營用的火銃、火炮等。明代的兵器門類多、數(shù)量大、制作精、技術高,有較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
前殿與后殿間的天井里,赫然立著一尊威武、雄壯的鐵犀牛,身高約2米,圍長約2.5米,周身烏黑,獨角朝天,背上鑄有于謙親撰的《鎮(zhèn)河鐵犀銘》,它是于謙勤政愛民、治理黃河的一個歷史見證。黃河自古多泛濫,巡撫河南期間,他勵精圖治,奔波于大河上下,全心治理水患。為鼓舞人民戰(zhàn)勝洪災的信心,在1446年,派人鑄了這尊“鎮(zhèn)河鐵犀”,表達了希望根除黃河水患,使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原物現(xiàn)存于河南開封鐵牛村。
天井右側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為“忠泉”。根據祠內清時李鐸遺碑記載:康熙乙亥年,在改建于謙祠時發(fā)現(xiàn)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誠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后殿的院子里還保存著數(shù)明清兩代的石碑,分別是四塊大碑(弘治、嘉靖、萬歷、康熙)及一塊乾隆年間的殘碑。
于謙祠是杭州市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幾年的規(guī)劃與建設,已形成了包括于謙祠、于謙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筑與自然山林、綠地相結合的于謙祠景區(qū),面積也由最初的6000平方米擴大到31000平方米。景區(qū)正在修建于謙雕塑廣場、忠泉池、于謙詩碑廊,計劃把配殿恢復為祈夢殿,隨著西湖西進工程的進展,于謙祠景區(qū)將成為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杭州墓
于謙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風景秀麗的三臺山麓,西湖烏龜潭畔。明弘治二年(1489),明孝宗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謚“肅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設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
出于謙祠大門向北約50米,可見一明式牌坊,墓道長長,芳草萋萋,兩旁肅立的石翁仲、石獸,為墓區(qū)平添幾分肅穆與莊嚴。百米墓道的盡頭,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謙墓,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墓”,是1982年修復墓時重新鐫刻的,碑下的浮雕纏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為明時原物。
1966年,于謙墓于1966年文革中區(qū)被毀。1982年,重建于謙墓,將原七座墳塋改為一座,墓高2米,青磚環(huán)砌,重刻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墓”,墓前設祭桌、香爐。1998年,為紀念于謙誕生600周年,在墓道兩側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獸及牌坊,整治墓區(qū)環(huán)境,修復于謙祠,建成于謙景區(qū)。在這次湖西綜合保護工程中,于謙祠又經保護整修,恢復了于謙祠牌坊和甬道,現(xiàn)已成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觀。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墓坐西朝東,呈馬蹄形,有七座墳,墓側建旌功祠,又名于謙祠,南北寬23米,進深30米,墓道長90米。后毀于1966年,今于謙墓為1982年重建。對于謙,清代袁枚曾贊頌道:“賴于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2006年05月25日,于謙墓作為明至清古墓葬,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詩碑廊
位于謙墓右側,建于2002年,廊內陳列于謙自撰詩及后人緬懷詩碑刻十七塊。
杭州故居
于謙故居位于杭州清河坊祠堂巷41號。于謙,杭州人,15歲考中秀才,16歲起就讀于吳山三茅觀,寫下了有名的《石灰吟》,這詩成為他一生為人的寫照。因于謙少上上吳山讀書,至今吳山上尚有“于街”之稱。明成化二年(1466),于謙案昭雪,故宅改建為憐忠祠,以資紀念,巷亦名祠堂巷。如今,故居的忠肅堂、思賢庭、古井已照原貌修繕一新,陳列于謙生平事跡,原有的旗桿石、造像碑等遺物,亦一并展出。于謙故居占地不大,進們便可看見影壁上刻者于謙的名詩《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F(xiàn)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于謙讀書處
吳山三茅觀景區(qū)位于吳山景區(qū)的南面,北與吳山城隍閣景區(qū)、吳山阮公祠景區(qū)接壤;西與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相連;東面景區(qū)大都鍥入市區(qū),與南宋皇城遺址、南宋太廟遺址相貼;南面與郁郁蔥蔥的五云山山林腹地景觀相切。三茅觀原名三茅堂,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因東都舊名賜額“三茅寧壽觀”。殿名太元,內奉徽宗御畫茅君像。三茅真君是指秦漢時得到成仙的茅氏三兄弟:長盈、次固、季衷。宋時此觀極為顯赫,歷朝賜是觀的御書有:高宗《黃庭度人經》,寧宗“道紀堂”字,理宗《養(yǎng)生論》。紹興年間(1131-1160),賜古器三種:一宋鼎,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作;又一為唐鐘,本唐澄清觀舊物,上有河東薛此銘;另一則是褚遂良小楷《陰符經》。近志則增以吳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劍、七寶數(shù)珠、軒轅鏡為觀中七寶,一時連山都以七寶為名。時并于觀后筑“七十二”瑤臺,遍植桃花,春時郊祭,時有“瑤臺萬玉”之稱 ,為當時“吳山八景”之一。元朝時三茅觀毀于兵火,明初重建。時觀內設有書館,于謙曾在此讀書,并寫下了千古傳唱的《石灰吟》。抗戰(zhàn)時三茅觀為日軍拆毀,然而其規(guī)模甚大的遺跡仍依稀可辨 ,水池、小橋、巨石構建仍存。石壁間近十方摩崖石刻均已漫漶,僅存一方明萬歷時重刻的紹興年間賜額寧壽觀的尚書省牒文。
牒文為:牒奉敕宣賜寧壽觀,牒到準敕,故牒。紹興二十年。尚書省奉赦賜題臨安府七寶山三茅堂,太師尚書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押),參知政事余(押)。簽書樞院事參知政事巫(押),紹興二十年天牒。
經考古發(fā)掘,三茅觀遺址上保留較為完整的圍墻墻址,園路(有部分香糕磚路)和建筑格局,通過挖掘整理后作為遺址保護向公眾展示,將成為吳山景區(qū)三期工程中的重要景點。
《詠于謙》 (臨安·萬寬)
毓秀山河正氣微,浮云久蔽遁天威。
龍顏欲觸先生死,鳳詔即承有是非。
清白才能持懸日,淡寧成性著寬衣。
一生難得春秋夢,萬丈青松大國稀。
主要成就
補充糾錯
北京祠
在東城區(qū)西裱褙胡同23號,原有門匾書“于忠肅公祠”。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特詔追認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jié)祠。萬歷十八年(1590)時改謚“忠肅”,并在祠中立于謙塑像。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清光緒年間又重建。祠坐北朝南,東為于謙故宅,院內東側建有奎光樓,為兩層小樓。上層為魁星閣,懸“熱血千秋”木匾,正房5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內供于謙塑像。1890年,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1976年魁星閣在地震時被震毀,小樓亦被拆除。祠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杭州祠
于謙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風景秀麗的三臺山麓,西湖烏龜潭畔。于謙祠位于于謙墓旁。
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謙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謚“肅愍”,并在墓旁建祠紀念,取名 “旌功祠”。五百多年來,于謙祠屢毀屢建,現(xiàn)存建筑為 清同治 八年重建的舊跡,格局尚屬完整,自91年5月起,先后經四次修繕,至1998年,值于謙誕辰600周年之際,于謙祠重新對外開放。
于謙祠為傳統(tǒng)型的祠堂建筑,白墻灰瓦,朱漆大門,“于忠肅公祠”幾個篆書大字顯得莊嚴肅穆。祠堂共有三進,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與正殿間,有南北廂房各一,廂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間,建筑面積約900多平方米。庭院里草木蔥蘢、綠樹成蔭,是一處清幽之所。
前殿辟為序廳,殿門兩側楹聯(lián)是林則徐所撰:“公論久而后定,何處更得此人”。清朝嘉慶壬午年(1822)六月,林則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他倡議集資整修于謙祠墓,并帶頭捐獻自己的官奉。上懸匾額“百世一人”,是對于謙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序廳正中一巨大石灰?guī)r上鐫刻著前言,石灰?guī)r造型取意于謙青少年時所作詩作《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也正是于謙一生剛正不阿、兩袖清風高潔品性的真實寫照。兩側墻上陳列于謙年表、于謙世系表,一張繪于清代的于謙夫婦像尤為引人注目。廳內還放置造型簡潔的案幾、椅等明式家具以渲染氣氛。
正殿是于謙祠的主體部分,也是陳列最具特色的地方,通面寬21.8米,進深14.15米。大殿正中是一座于謙全身立像,于公威嚴肅立,雙目炯炯,正氣凜然。像高3.2米,基座1.3米,為海水浪花圖案。像后襯以由徐向前元帥書寫的《石灰吟》壁面,塑像上方懸掛乾隆御題匾額:“丹心抗節(jié)”,黑底金字,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杭州憑吊于謙時所題。殿柱上懸掛數(shù)幅頌揚于謙不朽功績的楹聯(lián),均是明清時期的名家所撰,經當代書法家題寫。大殿墻面為兩幅半圓大型浮雕壁畫,左側是“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右側是“土木堡之變”的有關場景,每幅畫相對獨立,但在整體上又呵成一氣,場面頗為凝重、壯觀,運用明暗變幻的燈光效果,再輔以鏗鏘激越的《十面埋伏》背景音樂,使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恍如置身于刀光劍影、殺聲震天、塵土飛揚的古戰(zhàn)場,正與于謙一起抵御外侮。壁畫高3米,寬46米,是經專家多次論證修改,在中國美術學院雕塑家王卓予先生的指導下完成。壁畫突破了一般祠堂陳列的窠臼,使壁面不見柱子,與匾額、楹聯(lián)、塑像遙相呼應,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效果。塑像背面的墻壁上嵌有清代石碑若干塊,其中包括湘鄉(xiāng)楊昌 題的線刻《明少保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像》碑一塊,袁枚題《重修于忠肅廟碑》殘碑九塊。
后殿陳列于謙生平事跡,采用圖版和照片相結合的形式,分“少年壯志”、“勤政廉明”、“保衛(wèi)北京”、“永垂青史”四個部分,詳細介紹了于謙高尚的品格、卓越的功績以及悲壯的人生。兩側的陳列柜中,分別展示了于謙的著作和歷代有關于謙的評述著作,有《于肅愍公集》、《于少保萃忠全傳》、《于忠肅公祠墓錄》等。
南北廂房分別作為兵器室和接待室。兵器室陳列明代的各種軍械,包括神機營用的火銃、火炮等。明代的兵器門類多、數(shù)量大、制作精、技術高,有較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
前殿與后殿間的天井里,赫然立著一尊威武、雄壯的鐵犀牛,身高約2米,圍長約2.5米,周身烏黑,獨角朝天,背上鑄有于謙親撰的《鎮(zhèn)河鐵犀銘》,它是于謙勤政愛民、治理黃河的一個歷史見證。黃河自古多泛濫,巡撫河南期間,他勵精圖治,奔波于大河上下,全心治理水患。為鼓舞人民戰(zhàn)勝洪災的信心,在1446年,派人鑄了這尊“鎮(zhèn)河鐵犀”,表達了希望根除黃河水患,使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原物現(xiàn)存于河南開封鐵牛村。
天井右側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為“忠泉”。根據祠內清時李鐸遺碑記載:康熙乙亥年,在改建于謙祠時發(fā)現(xiàn)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誠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后殿的院子里還保存著數(shù)明清兩代的石碑,分別是四塊大碑(弘治、嘉靖、萬歷、康熙)及一塊乾隆年間的殘碑。
于謙祠是杭州市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幾年的規(guī)劃與建設,已形成了包括于謙祠、于謙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筑與自然山林、綠地相結合的于謙祠景區(qū),面積也由最初的6000平方米擴大到31000平方米。景區(qū)正在修建于謙雕塑廣場、忠泉池、于謙詩碑廊,計劃把配殿恢復為祈夢殿,隨著西湖西進工程的進展,于謙祠景區(qū)將成為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杭州墓
于謙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風景秀麗的三臺山麓,西湖烏龜潭畔。明弘治二年(1489),明孝宗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謚“肅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設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
出于謙祠大門向北約50米,可見一明式牌坊,墓道長長,芳草萋萋,兩旁肅立的石翁仲、石獸,為墓區(qū)平添幾分肅穆與莊嚴。百米墓道的盡頭,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謙墓,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墓”,是1982年修復墓時重新鐫刻的,碑下的浮雕纏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為明時原物。
1966年,于謙墓于1966年文革中區(qū)被毀。1982年,重建于謙墓,將原七座墳塋改為一座,墓高2米,青磚環(huán)砌,重刻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墓”,墓前設祭桌、香爐。1998年,為紀念于謙誕生600周年,在墓道兩側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獸及牌坊,整治墓區(qū)環(huán)境,修復于謙祠,建成于謙景區(qū)。在這次湖西綜合保護工程中,于謙祠又經保護整修,恢復了于謙祠牌坊和甬道,現(xiàn)已成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觀。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墓坐西朝東,呈馬蹄形,有七座墳,墓側建旌功祠,又名于謙祠,南北寬23米,進深30米,墓道長90米。后毀于1966年,今于謙墓為1982年重建。對于謙,清代袁枚曾贊頌道:“賴于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2006年05月25日,于謙墓作為明至清古墓葬,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詩碑廊
位于謙墓右側,建于2002年,廊內陳列于謙自撰詩及后人緬懷詩碑刻十七塊。
杭州故居
于謙故居位于杭州清河坊祠堂巷41號。于謙,杭州人,15歲考中秀才,16歲起就讀于吳山三茅觀,寫下了有名的《石灰吟》,這詩成為他一生為人的寫照。因于謙少上上吳山讀書,至今吳山上尚有“于街”之稱。明成化二年(1466),于謙案昭雪,故宅改建為憐忠祠,以資紀念,巷亦名祠堂巷。如今,故居的忠肅堂、思賢庭、古井已照原貌修繕一新,陳列于謙生平事跡,原有的旗桿石、造像碑等遺物,亦一并展出。于謙故居占地不大,進們便可看見影壁上刻者于謙的名詩《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F(xiàn)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于謙讀書處
吳山三茅觀景區(qū)位于吳山景區(qū)的南面,北與吳山城隍閣景區(qū)、吳山阮公祠景區(qū)接壤;西與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相連;東面景區(qū)大都鍥入市區(qū),與南宋皇城遺址、南宋太廟遺址相貼;南面與郁郁蔥蔥的五云山山林腹地景觀相切。三茅觀原名三茅堂,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因東都舊名賜額“三茅寧壽觀”。殿名太元,內奉徽宗御畫茅君像。三茅真君是指秦漢時得到成仙的茅氏三兄弟:長盈、次固、季衷。宋時此觀極為顯赫,歷朝賜是觀的御書有:高宗《黃庭度人經》,寧宗“道紀堂”字,理宗《養(yǎng)生論》。紹興年間(1131-1160),賜古器三種:一宋鼎,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作;又一為唐鐘,本唐澄清觀舊物,上有河東薛此銘;另一則是褚遂良小楷《陰符經》。近志則增以吳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劍、七寶數(shù)珠、軒轅鏡為觀中七寶,一時連山都以七寶為名。時并于觀后筑“七十二”瑤臺,遍植桃花,春時郊祭,時有“瑤臺萬玉”之稱 ,為當時“吳山八景”之一。元朝時三茅觀毀于兵火,明初重建。時觀內設有書館,于謙曾在此讀書,并寫下了千古傳唱的《石灰吟》??箲?zhàn)時三茅觀為日軍拆毀,然而其規(guī)模甚大的遺跡仍依稀可辨 ,水池、小橋、巨石構建仍存。石壁間近十方摩崖石刻均已漫漶,僅存一方明萬歷時重刻的紹興年間賜額寧壽觀的尚書省牒文。
牒文為:牒奉敕宣賜寧壽觀,牒到準敕,故牒。紹興二十年。尚書省奉赦賜題臨安府七寶山三茅堂,太師尚書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押),參知政事余(押)。簽書樞院事參知政事巫(押),紹興二十年天牒。
經考古發(fā)掘,三茅觀遺址上保留較為完整的圍墻墻址,園路(有部分香糕磚路)和建筑格局,通過挖掘整理后作為遺址保護向公眾展示,將成為吳山景區(qū)三期工程中的重要景點。
《詠于謙》 (臨安·萬寬)
毓秀山河正氣微,浮云久蔽遁天威。
龍顏欲觸先生死,鳳詔即承有是非。
清白才能持懸日,淡寧成性著寬衣。
一生難得春秋夢,萬丈青松大國稀。
人物生平
補充糾錯
年少有為
于謙家族世居考城(故里在今河南省民權縣程莊鎮(zhèn)于莊村)。太祖于伯漢先居山西后遷至蘇州,高祖于夔仕元為官。于謙的曾祖父于九思任杭州路大總管,遂遷居杭州錢塘縣太平里,故史載于謙為浙江錢塘人。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間任工部主事,父親于彥昭隱居家鄉(xiāng)錢塘不仕,于謙少年時即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氣節(jié),懸文天祥像于座位之側,幾十年如一日。
于謙七歲時,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宰相?!卑藲q時,他穿著紅色衣服,騎馬玩耍。鄰家老者覺得很有趣,戲弄他說:“紅孩兒,騎黑馬游街?!庇谥t應聲而答:“赤帝子,斬白蛇當?shù)??!毕侣?lián)不僅工整,而且還顯露出他非同尋常的氣勢。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考取辛丑科進士。
巡按江西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于謙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征。于謙被任命為御史,待高煦出降,明宣宗讓于謙數(shù)落他的罪行。于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朱高煦在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fā)抖(伏地戰(zhàn)栗),自稱罪該萬死。明宣宗大悅,當即下令派于謙巡按江西,平反冤獄數(shù)百起。于謙巡撫晉豫于謙上書奏報陜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
宣德五年(1430),宣宗知道于謙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于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任后,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qū),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書。一年上書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正統(tǒng)六年(1441年)上書說:“現(xiàn)在河南、山西都積蓄了數(shù)百萬斤糧食。請在每年三月份時,令府州縣報上缺少食物的下等民戶,然后按分額支給他們糧食,先給豆類和高粱,其次給小米和麥子,最后給稻谷,等秋收后償還。因年老有病以及貧困而不能償還的則給予免除。州縣官吏任期已滿應當升遷的,如果預備糧不足,不能離任。還要命令風憲官員經常監(jiān)察?!被噬舷铝钍┬小:幽宵S河沿岸,經常被洪水沖開缺口。于謙令加厚建筑堤壩,每個鄉(xiāng)里都要設亭,亭設亭長,責令其督率修繕堤壩。又命令百姓種樹挖井,結果當?shù)赜芰鴬A路,行人也不再受渴了。大同孤立在塞外,按撫山西的官員常走不到,于謙請另設御史來治理。又把鎮(zhèn)邊將領私人開墾的田地全部收為官家屯田,以資助邊防開支。于謙的恩威遠為流行,太行山的盜賊為此而不敢露面。
巡撫晉豫
正統(tǒng)年初,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都很重視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準,都是“三楊”主辦的。但于謙每次進京商議國事時,都是空著口袋進去,那些有權勢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
到了“三楊”已經去世,太監(jiān)王振開始掌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后于謙入朝,推薦參政王來、孫原貞。
通政使李錫逢迎王振的指使,彈劾于謙因為長期未得晉升而心生不滿,擅自推舉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門判處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后來百姓聽說于謙被判處死刑,一時間群民共憤,聯(lián)名上書。王振便編了個理由給自己下臺,稱從前也有個名叫于謙的人和他有恩怨,說是把那個“于謙”和被關起來的于謙搞錯了,才把于謙放出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后囚山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的人數(shù)以千計,周王、晉王等藩王也這樣上言,于是再命于謙為巡撫。當時的山東、陜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萬人,于謙請求發(fā)放河南、懷慶兩府積儲的粟米救濟。又奏請令布政使年富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牛和種子,由里老監(jiān)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時,都讓他回去辦理喪事,不久便起用原職。
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保衛(wèi)京師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挾持明英宗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極力勸諫,但明英宗不聽。鄺埜跟隨明英宗管理軍隊,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辦。郕王監(jiān)國,命令群臣討論作戰(zhàn)和防守的方略。
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于謙力主抗戰(zhàn),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
當時京師最有戰(zhàn)斗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畫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隨后,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御。
鏟除奸黨
郕王剛剛攝政朝議時,右都御史陳鎰上奏請求誅殺王振全族,廷臣一時紛紛響應。朱祁鈺無法做決定,于是下令擇時改議,廷臣則抗議不依。此時,王振黨羽、錦衣衛(wèi)都指揮使馬順站出叱斥百官。戶科給事中王竑突然帶頭在朝廷上猛擊馬順,眾臣紛紛跟隨,馬順當即斃命,一時血濺朝堂,而士卒亦聲洶欲誅。郕王朱祁鈺看后大懼,欲起身離去,于謙擠到郕王身前,扶臂勸導道:“馬順等人罪該誅死,打死勿論”,眾人聽后方止,而此時于謙的袍袖已經裂開。在他退出左掖門時,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嘆道:“國家正是倚仗您的時候。今天這樣的情況,即使是一百個王直也處理不了?。 痹谀菚r,朝廷上下都倚重于謙,而于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輔助朝綱
當初,大臣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將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郕王再三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编J王于是受命。九月,郕王即帝位為代宗,于謙進去回答問話,情緒激昂地哭著說:“敵寇得意,要挾持扣留太上皇,這樣形勢下他們必然輕視中國,長驅南下。請命令各邊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營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孫鏜、衛(wèi)穎、張輒、張儀、雷通分兵據守九門重要的地方,軍隊駐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竑亦參與這些事,遷徙外城附近的居民進入城內。儲存在通州的糧食,令官軍自己去支領,用裝足的米作為代價,不把糧食留給敵人。文臣像軒倪這樣的人,應該用為巡撫。武臣像石亨、楊洪、柳博這樣的,應該用為將帥。至于軍隊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擔,沒有成效就判我的罪?!睂λ囊庖姡鞔谌颊J真地接納了。
十月,敕令于謙提督各營軍馬。而也先挾持著太上皇(英宗)攻破紫荊關直入,進窺京師。石亨建議收兵固守使敵兵勞累衰竭。于謙不同意,說:“為什么向他示弱,使敵人更加輕視我?!瘪R上分別調遣諸將帶領二十二萬兵士,在九門外擺開陣勢:都督陶瑾在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朱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zhèn)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蘆宣城門,而于謙自己和石亨率領副總兵范廣、武興在德勝門外列陣,抵擋也先。把兵部的事交給了侍郎吳寧,把各城門全部關閉,自己親自督戰(zhàn)。下令:臨陣將領不顧部隊先行退卻的,斬將領。軍士不顧將領先退卻的,后隊斬前隊。于是將士知道必定要死戰(zhàn),都聽命令。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在彰義門北面抵擋敵人,俘虜了一個頭目。明代宗高興,令于謙選精兵聚集在教場,以便調動;再命太監(jiān)興安、李永昌同于謙一起管理軍務。
當初,也先部隊深入,以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見到明朝官軍嚴陣以待,有些喪氣。叛變了的宦官喜寧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黃金和絲織品以萬萬計;又邀于謙及王直、胡濙等出城談判。明代宗不準許。也先更加沮喪。庚申,也先部隊窺伺德勝門。于謙令石亨率神機營在空屋里設下埋伏,派幾個騎兵引誘敵人。敵人用一萬騎兵逼近,副總兵范廣發(fā)射火藥武器,伏兵一齊起來迎擊。也先的弟弟孛羅,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隊轉移到西直門,都督孫鏜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來到,敵寇撤退。副總兵武興在彰義門攻打敵軍,和都督王敬一起挫敗了也先的前鋒。敵軍正要退卻,而幾百個騎著馬的宦官想爭功,沖馬爭著向前。陣腳亂了,武興被亂發(fā)的箭射死??鼙s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頂,呼喊著用磚石投擲敵人,喧聲震天。王竑和福壽的援兵趕到,敵軍于是撤退。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請沒人理他,作戰(zhàn)又失利,知道不可能達到目的,又聽說各地勤王的部隊馬上要開到,恐怕截斷了他的歸路,于是擁著上皇由良鄉(xiāng)向西去。于謙調各將領追擊,到居庸關才回來。評功,加于謙少保、總督軍務。于謙說:“四郊多保壘,是卿大夫的恥辱,怎么敢求取賞賜功勞呢!”堅決推辭,明代宗不準。于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請求用大臣鎮(zhèn)守山西,防止敵寇南侵。
景泰元年(1450年)三月,總兵朱謙奏稱敵兵三萬圍攻萬全,敕令范廣擔任總兵官抵御他:不久,敵寇退,于謙請求即駐兵居庸關,敵寇來則出關剿殺,敵寇退則回京師駐守。大同參將許貴奏北面有三個人到鎮(zhèn)上,想朝廷派使者講和。于謙說:“以前派指揮季鋒、岳謙前往講和,而也先跟著入寇。接著派通政王復、少卿趙榮,見不到上皇就回來了。顯然,不能依靠和談。況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從道理上來說也絕不可以講和。萬一和了他要滿足無窮無盡的要求,答應則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困難,不答應又會發(fā)生變亂,這形勢也不能講和。許貴是武臣,而這樣恐懼畏縮,怎能敵汽同仇,按法律該處死。”發(fā)出文書嚴厲譴責他。從此邊境的將領人人都主張堅守作戰(zhàn),沒有敢說講和的。
當初,也先諸多要挾,都是由喜寧策劃的。朱祁鎮(zhèn)(英宗)策劃鎮(zhèn)守大同的將領抓了喜寧,把他殺了。又給王偉想辦法,讓他引誘殺了奸細田小兒。而且利用間諜實行離間,請求特別釋放了忠勇伯把臺家,答應封給爵位,讓他從中想辦法。也先開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來聯(lián)系,京師的戒備才稍稍放松了一點。于謙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撫穩(wěn)定。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應聚集成群,這是很值得擔心的。請敕令內外守備和各處巡撫用心整頓,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內地召募發(fā)兵的文武官員和鎮(zhèn)守中宮?!?br />
到了八月,太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經一年。也先見中國沒有什么事端,更想講和,使者接連前來,提出把上皇送回。大臣王直等商議派使者前往迎接,明代宗不高興地說:“朕本來不想登大位,當時是被推上來的?!庇谥t從容地說:“帝位已經定了,不會再有更改,只是從情理上應該趕快把他接回來罷了。萬一他真有什么陰謀,我就有話說了?!泵鞔诳纯此愀淖兞嗣嫔f:“聽你的、聽你的?!毕群笈汕擦死顚?、楊善前往。終于把上皇接了回來,這是于謙的功勞。
太上皇已經回來,瓦剌請求朝貢。先前貢使不過百人,正統(tǒng)十三年增加到三千余人,對給予的賞賜總不滿足,便入侵。瓦剌又派三千人來朝,于謙請求列兵居庸關以備不測,在京師隆重陳兵,設宴招待。因此說到和議很難依靠,逐條進上安定邊境的三個策略。請求敕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遼東各路總兵官增修墻準備防御。京兵分別隸屬于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雖然各設有總兵。但不相統(tǒng)一,請求選擇精銳十五萬人,分為十營團操,從此開始了團營的制度。這事記載在《明史·兵志》中。瓦剌入貢,常常攜帶以前擄去的人口來。于謙一定奏請酬勞使者,前后贖回了幾百人。
當初,永樂年中,投降過來的人被安置在京畿附近的很多。也先入侵時,很多成了內應。于謙想分散遣送他們。因為西南有戰(zhàn)事,每次出征,都挑選他們精銳的騎手,從厚資助他們前往,然后再遣送他們的妻子,內患得以平定。楊洪以獨石入衛(wèi),八個城都給了敵人。于謙使都督孫安率輕騎兵出龍門關占據了它,招募百姓屯田,邊戰(zhàn)邊守,八個城得以收復。貴州苗未平定,何文淵建議撤去布使、按察兩司。專設都指揮使司,用大將鎮(zhèn)守。于謙說:“不設兩個司,是放棄了這地方?!苯ㄗh遂作罷。于謙認為上皇雖然回來了,但國恥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脫脫不花結怨,請求趁機派大軍,自己前往征討他,以報復從前的仇恨,清除邊患。明代宗不準。
于謙主持兵部工作時,也先的勢力正在擴張,而福建鄧茂七、浙江葉宗留、廣東黃蕭養(yǎng)各自擁有部眾和自封的封號,湖廣、貴州、廣西、瑤、侗、苗、僚到處蜂起作亂,前后的軍隊征集調遣,都是于謙獨自安排。當戰(zhàn)事匆忙急迫,瞬息萬變的時候,于謙眼睛看著手指數(shù)著,隨口講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機宜采取正確的方針方法。同事和下屬接受命令,彼此看著都感到驚駭佩服。號令嚴明。雖然是勛臣老將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請圣旨切實責備。一張小字條送到萬里外,沒有不謹慎小心執(zhí)行的。他才思的暢通敏捷,考慮的周到仔細,一時沒有人能比得上。他性情淳樸忠厚過人,忘身憂國。上皇雖然回來了,一點也不說自己的功勞。東宮改易以后,明代宗命令凡是兼東宮太子宮屬者支取兩份俸祿。諸臣都表示推辭,只有于謙一再推辭。自己的生活很簡單儉樸,所居住的房子僅僅能夠遮擋風雨。明代宗賜給他西華門的府第,推辭說:“國家多難,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堅決推辭,明代宗不準。于是把明代宗前所賞賜的璽書、袍服、銀錠之類,全部封好寫上說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罷了。
明代宗很了解于謙,所議論奏請的事沒有不聽從的。明代宗曾經派使者到真定、河間采擇野菜,去直沽制造魚干,于謙一說便馬上停止。任用一個人,一定悄悄訪問于謙。于謙實事求是地回答,沒有隱瞞,也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那些不稱職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樣被明代宗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當敵寇剛剛撤退時,都御史羅通立刻上奏章彈劾于謙登記的功勞薄不實在。御史顧曜說于謙太專權,干預六部的大事奏請實行,好像他就是內閣一樣。于謙根據祖制反駁他們,戶部尚書金濂亦上疏為他爭辯,但指責他的人還是不斷收集他的材料。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詞上奏彈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眾議,加以任有,他才得以盡量實現(xiàn)自己的計劃。
于謙的性格很剛強,遇到有不痛快的事,總是拍著胸脯感嘆說:“這一腔熱血,不知會灑在哪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無能的大臣、勛臣、皇親國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終不贊成講和,雖然上皇因此能夠回來,但上皇并不滿意。徐珵因為提出遷都南京,受到于謙斥責。這時把名字改為有貞,比較容易得到提升進用,經常咬牙切齒地恨于謙。石亨本來因為違犯了軍法被削職,是于謙請求明代宗寬恕了他,讓他總理十營兵,但因為害怕于謙不敢放肆,也不喜歡于謙。德勝門一仗的勝利,石亨的功勞并不比于謙大,而得到世襲侯爵,內心有愧,于是上書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明代宗下詔讓他到京師,于謙推辭,明代宗不準。于謙說:“國家多事的時候,臣子在道義上不應該顧及個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個兵卒,以補益軍隊國家,而只是推薦了我的兒子,這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嗎?我對于軍功,極力杜絕僥幸,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功勞。”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張輒因為征苗時不守律令,被于謙彈劾,和內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謙。
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于謙等和黃囗制造不軌言論,又和太監(jiān)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石亨等拿定這個說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王文忍受不了這種誣陷,急于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么用處?”奏疏上呈后,英宗還有些猶豫,說:“于謙是有功勞的(謙實有功)?!毙煊胸戇M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泵饔⒆诘闹饕獗隳枚恕U露?,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wèi)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結局——斬決。史載:天下冤之!于謙被殺之后,按例應該抄家,可抄家的官員到于謙家時,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項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為于謙家里什么也沒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沒有多余的錢財(家無余財)。遂溪的教諭吾豫說于謙的罪應該滅族,于謙所推薦的各文武大臣都應該處死。刑部堅持原判這才停止了。千戶白琦又請求寫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國公布。
誣告被殺
于謙自從土木之變以后,發(fā)誓不和敵人共生存。經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癥病,明代宗派太監(jiān)興安、舒良輪流前往探望。聽說他的衣服、用具過于簡單,下詔令宮中造了賜給他,所賜東西甚至連醋菜都有了。又親自到萬歲山,砍竹取汁賜給他。有人說明代宗太過寵愛于謙,興安等說:“他日夜為國分憂,不問家產,如果他去了,讓朝廷到那里還能找到這樣的人?”到抄家的時候,家里沒有多余的錢財,只有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來看,只有朱祁鈺賜給的蟒袍、劍器。于謙死的那天,陰云密布,全國的人都認為他是冤枉的。有一個叫朵兒的指揮,本來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潑在于謙死的地方,慟哭。曹吉祥發(fā)怒,鞭打他。第二天,他還是照樣潑酒在地表示祭奠。
都督同知陳逢被于謙的忠義感動,收斂了他的尸體。過了一年,于謙的養(yǎng)子于康將其歸葬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臺山麓。陳逢,是六合人。曾被推舉為有將領之才,是從李時勉門下舉薦的?;侍箝_始時不知道于謙的死,聽說以后,嘆息哀悼了幾天。英宗也后悔了。
沉冤得雪
于謙已死,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所干的壞事敗露,貪贓累計巨萬。明英宗召大臣進去看,鐵青著臉說:“于謙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余的錢財,陳汝言為什么會有這樣多?”石亨低著頭不能回答。不久邊境有警,明英宗滿面愁容。恭順侯吳瑾在旁邊侍候,進諫說:“如果于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泵饔⒆跓o言以對。這一年,有貞被石亨中傷,充軍到金齒口。又過了幾年,石亨亦被捕入獄,死于獄中;曹吉祥謀反,被滅族,于謙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明憲宗成化初年,將于冕赦免回來,他上疏申訴冤枉,得以恢復于謙的官職,賜祭,誥文里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wèi)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采納了給事中孫需的意見,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jié)拜祭。萬歷中,改謚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歷代奉拜祭祀不止。
萬歷十八年(1590年),改謚為“忠肅”。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題寫匾額“丹心抗節(jié)”。
同年代作者
來復
顧達
沈右
吳儼
黃淮
鄭樞
紀青
蔡昂
汪廣洋
李士允
雪浪法師
蕭宗
熱門作者
李浩弼
林亮功
蘇軾
李煥
王午
李清照
古成之
陳東之
呂昌明
黃燮
文休承
吳淑虎
分享鏈接
熱門工具排行榜
SEO超級外鏈工具
實用網站
今日熱榜
漢字筆順
中草藥大全
漢語字典
歌詞大全
Html表格生成器
漢語詞典
在線組詞
生活常識
擇吉黃歷
十萬個為什么大全
造句大全
車險計算器
金剛經
古詩文大全
近義詞大全
英語單詞大全
必應推送工具
笑話大全
黃帝內經
成語大全
讀心術
補充糾錯
郵箱: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