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雨果逝世
在135年前的今天,1885年5月22日(農(nóng)歷1885年4月9日),法國作家雨果逝世。與阿黛爾分享雨果柔情的朱麗葉雨果1802年生于法國東部的貝桑松。父親是拿破侖手下的一名將軍,后宣誓效忠波旁復辟王朝。母親也是王室的熱烈擁護者。少年時期的雨果在思想上深受家庭熏染。1819年參與創(chuàng)辦《文學保守者》周刊,公開維護偽古典主義。早期作品有詩集《短歌行與民謠集》(1822年);中篇小說《冰島魔王》(1823)、《布格-雅加爾》(1826)等,大都帶有保守主義的思想傾向。20年代后期,政治思想和文學觀點有了積極的轉(zhuǎn)變。1826年參與組織第二浪漫主義文社。翌年,他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所寫的長篇序言,對束縛資產(chǎn)階級文學發(fā)展的偽古典主義進行了激烈的批判,提出一整套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該主張成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理論綱領。1828年他寫成戲劇《瑪麗庸·德·洛爾姆》。1829年發(fā)表詩集《東方集》。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上演戲劇《愛爾那尼》。初演的成功被視為浪漫主義對偽古典主義勝利的標志。1831年寫成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繼而又發(fā)表了戲劇《國王取樂》(1832)、《呂克萊斯波基亞》(1833)、《瑪麗·都鐸爾》(1833)、《昂日洛》(1835)、《呂伊·布拉斯》(1838);詩集《秋葉集》(1831)、《黃婚之歌》(1835)、《心聲集》(1837)、《光與影集》(1840);小說《克洛德·格》(1834)等。1841年他被選為法蘭西學士院院士。1845年又被國王授予“法蘭西世卿”稱號。七月王朝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的相對穩(wěn)定和統(tǒng)治者的拉攏,使他一度搖擺于民主立憲制和共和制之間。劇作《衛(wèi)戍官》(1843)上演失敗后,他在文壇上沉默了近10年時間,而主要從事政治活動。1848年二月革命后,他確立了共和主義立場。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變宣布帝制,他起而反對。被迫流亡國外。其間,著有抨擊拿破侖第三的小冊子《小拿破侖》(1852)和詩集《懲罰集》(1853)。其他作品有詩集《靜觀集》(1856)、《歷代傳說》第一集(1859)、《街頭與森林之歌》(1865),長篇小說《悲慘世界》(1862)、《海上勞工》(1866)、《笑面人》(1869)等。1870年拿破侖第三垮臺后,雨果回國。普法戰(zhàn)爭時,他表現(xiàn)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熱忱。巴黎公社失敗后,他曾勇敢地庇護受迫害的公社社員。1872年出版的《兇年集》,記錄了他這一時期的思想情緒。1874年他的又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九三年》問世。小說描繪了1793年法國資產(chǎn)階級共和派與封建貴族的殊死搏斗,也包含有人道主義的說教。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有詩集《做祖父的藝術(shù)》(1877),《歷代傳說》第二、三集(1877、1883)等。1885年5月22日逝世。雨果苦戀的情人,后成為他妻子的阿黛爾與雨果熱戀并同居過一段時間的德安娜波哈特是精力充沛的雨果晚年的一個漂亮情婦雨果與家人。自左到右:雨果、查理、阿黛爾、佛蘭哥、愛達蘭、朱莉雨果與兒子查理和佛蘭哥神情何其相似滿臉幸福的雨果抱著他最心愛的孫子喬治與珍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