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結構方面先驅林德布拉德去世
在55年前的今天,1965年6月25日(農歷1965年5月26日),銀河系結構方面先驅林德布拉德去世。貝蒂爾·林德布拉德(BertilLindblad,1895年11月26日-1965年6月25日),瑞典天文學家,銀河系結構和星系動力學方面的先驅。林德布拉德1895年出生于瑞典的厄勒布魯,1914年進入烏普薩拉大學學習,1920年取得博士學位。1921年至1927年期間在烏普薩拉大學天文臺工作,1927年任瑞典皇家科學院天文學教授,創(chuàng)建了斯德哥爾摩天文臺并任首任臺長,直到逝世。此外,他還于1948年至1952年期間擔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主席,還曾兩次出任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院長。1965年林德布拉德在斯德哥爾摩去世。林德布拉德主要工作是在銀河系和星團的結構等方面,是星系動力學的先驅。他發(fā)現恒星有在星系的旋臂中聚集的傾向。1926年,林德布拉德提出銀河系由許多子系統(tǒng)組成,解釋了銀河系中恒星的速度分布,提出銀河系自轉中心在人馬座方向。1927年發(fā)表了著名的關于銀河系較差自轉的論文,為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進一步建立銀河系自轉的理論奠定了基礎。1942年,他首先提出了密度波理論,用于解釋旋渦星系的旋臂結構。他還在1920年代進行了輻射研究,解釋太陽的臨邊昏暗現象。林德布拉德曾于1948年獲得了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1954年獲得了布魯斯獎。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山以及第1448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林德布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