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作曲家馬斯卡尼逝世
在75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2日(農(nóng)歷1945年6月25日),意大利作曲家馬斯卡尼逝世。1945年8月2日——意大利作曲家馬斯卡尼逝世。彼德羅·馬斯卡尼(MascagniPietro,1863—1945年),意大利作曲家、指揮家。1863年12月7日生于里窩那,1945年8月2日卒于羅馬。他父親是面包師,一心想把兒子培養(yǎng)成法學家,但馬斯卡尼卻偷偷地在凱魯比尼音樂學院師從A.索弗雷迪尼學習。后又贏得某伯爵的賞識,于1882年資助他進米蘭音樂學院,師從A.蓬基耶利等深造。但因無法忍受學院的嚴格課程,只學了2年中途退學,擔任旅行歌團的指揮。此后曾在一些三流巡回歌劇團里擔任指揮,幾乎走遍了整個意大利。最后在切里尼奧拉定居,埋頭創(chuàng)作和在市音樂學校任職。1889年,他因偶然的機會,以新作的獨幕歌劇《鄉(xiāng)村騎士》參加由出版家E.松佐尼奧主辦的創(chuàng)作比賽,榮獲一等獎。次年此劇在羅馬首演獲得成功,使他一舉成名。作曲家以19世紀后期意大利西西里的一個鄉(xiāng)村中兩對男女的感情瓜葛,最后男主人公圖里杜決斗身亡的故事,反映普通青年農(nóng)民日常生活的一個側(cè)面。劇中的鄉(xiāng)村教堂象征人們的虔誠信仰和高尚的靈魂,而與此形成極大反差的卻是狂熱的三角戀愛和不可遏止的復仇意識。豪放樂觀的馬車夫阿爾菲奧得知其妻羅拉與服役回鄉(xiāng)的圖里杜舊情復發(fā)熱烈相戀之后,怒不可遏,最終殺死了圖里杜,而圖里杜的忠實愛人桑圖扎卻成為鄉(xiāng)村中最可悲的女人。歌劇音樂富于西西里島民間風格,幕啟之前傳來的圖里杜的歌聲:“啊,羅拉,你如同春日之花”,為全劇音樂提供了基本格調(diào),桑圖扎悲傷的詠嘆調(diào)《你知道嗎?好媽媽》更是一首凄婉動人的歌,第八場與第九場之間管弦樂演奏的間奏曲成為歌劇間奏曲的范例。馬斯卡尼強調(diào)旋律的敘事性以求更貼近生活,因此他喜歡詠敘調(diào)風格,擅長戲劇性的效果,使幽靜與躁動、熾烈與抒情有強烈的對比。他常讓管弦樂隊獨立與歌聲并列,使它不僅僅只是從屬的伴奏。他一生寫了15部歌劇,主要有《友人弗里茲》(1891)、《伊利絲》(1898)、《假面具》(1891)、《伊薩博》(1911)、《小馬拉特》(1921)等,藝術(shù)水平均比《鄉(xiāng)村騎士》遜色。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杰出的作曲家是法西斯主義的信徒,他于1935年為逢迎墨索里尼創(chuàng)作了歌劇《尼祿》。這使他名譽掃地,包括托斯卡尼尼在內(nèi)的許多正直的音樂家立即與其絕交。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3個月后,馬斯卡尼在孤寂中死去。點評:雖然馬斯卡尼是法西斯主義的信徒,但他的音樂確實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