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吳貽弓逝世
2019年9月14日(農歷2019年8月16日),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吳貽弓逝世。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于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在上海去世,享年80歲。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吳貽弓老先生與寧波有著很深的淵源。他曾擔任過寧波上影影視藝術學校名譽校長和董事。此外,吳老非常關心寧波青少年表演人才的培養(yǎng)。2015年,他曾來到寧波考察,打算在這里開展一些公益性的表演項目,最終因故未能成行,非常遺憾。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于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4年起,先后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制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jiān)、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chuàng)辦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吳貽弓的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這也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電影首次在國際上獲大獎。一所學校的情愫希望寧波成為影視人才基地除了上海,吳貽弓與寧波也很有緣分。十六年前,已經是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的吳貽弓,在寧波有另外一個身份——寧波上影影視藝術學校名譽校長、董事,他當時一直想把寧波打造成“華東影視人才基地”,并表示寧波上影影視藝術學校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多能型的影視技術人才?!芭碾娪?、電視并不是光要演員,同樣需要導演、制片、拍攝、場記、化妝、服裝等各行各業(yè)人員。我們業(yè)內人士常說,一部電影要39個行當。寧波的影視藝術學校就是要培養(yǎng)影視事業(yè)實用型人才?!痹?004年,吳貽弓表示影視事業(yè)實用型人才到了緊缺的地步,目前在職的技術人員平均年齡達到47歲,急需年輕“血液”的加入。吳貽弓當時認為,大量影視類學校在招生時走入一個誤區(qū),一味強調培養(yǎng)大牌明星,以致于很多影視學校的畢業(yè)生往往在電影廠里連份普通工作都找不到。因此,寧波上影影視藝術學校致力打造的就是真正可用之材,他們不見得是明星,卻會是最好的配角、最好的場記、最好的助理。上影集團緣何看中寧波作為未來的影視技術人才基地呢?吳貽弓也在2004年道出原委。他說,雖然寧波與影視業(yè)的關系較為淺薄,甚至沒有一個足以稱道的影視拍攝基地,然而“一張白紙反而能畫出最美的圖畫”,而且上影許多藝術家都是寧波籍人士,對家鄉(xiāng)非常關心,再加上寧波本地企業(yè)資金雄厚,對投資影視學校熱心,更有政府方面大力扶持等原因,所以確定在寧波建校。但很可惜的是,后來由于合作方的變更,學校也就停辦了,“具體哪一年停辦的,不記得了,應該有十年了吧?!币晃恢槿讼蛴浾咄侣兜?。一份對寧波的期待文化惠民讓他最惦記2015年冬天,70多歲的吳貽弓陪同上海電影集團演員劇團團長崔杰一行十多人,來到寧波文化廣場進行業(yè)務考察,并打算借助上影的資源繼續(xù)為寧波做點事。寧波文化藝術培訓中心校長周赤明當時接待了吳貽弓一行。9月14日下午,聽聞吳貽弓去世的消息,周赤明非常震驚和惋惜。他回憶說:“2015年,寧波文化藝術培訓中心與上影集團洽談如何開展戰(zhàn)略合作。當年12月底,上海電影集團演員劇團團長崔杰、著名導演吳貽弓、著名表演藝術家趙靜、上影表演藝術家張文容等一行專程來到寧波文化藝術培訓中心考察?!薄霸趯幉òl(fā)展微電影、小劇場運營、兒童藝術表演等幾個方向我們都很認同?!敝艹嗝髡f,老藝術家們非常熱心,都愿意把上影的資源帶到寧波,做一些公益性項目?!半p方合作是一個令人向往的項目,一起做到文化惠民、利民、扶民,就跟農民電影節(jié)一樣,希望我們能做成功第一個微電影中心。”吳貽弓在商討會上所說的話,讓周赤明印象很深刻,“寧波的考察他們很開心,對我們這里硬件、軟件還有場地都非常滿意?!彪m然與吳貽弓相處了僅一天時間,但吳貽弓卻給周赤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一位讓人感動的老藝術家,一點都沒架子。”周赤明說,吳老非常和善,他特別關心寧波兒童表演藝術的情況,“吳老很有想法,我們見面的那天,他談了很多建議?!被貞浧饚啄昵芭c吳貽弓的那一次相見,周赤明恍如隔世,“真遺憾,很感謝吳老對寧波的關心,祝愿老人家一路走好?!?原標題《導演吳貽弓去世他把電影夢留在了寧波》,原作者施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