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工程竣工
2016年9月25日(農(nóng)歷2016年8月25日),中國“天眼”工程竣工。中國“天眼”工程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又被形象的稱作中國“天眼”。是由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審議確定的國家九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采用中國科學家獨創(chuàng)設計和我國貴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獨特地形條件,建設的一個約30個足球場大小的高靈敏度巨型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的視野有多遠?據(jù)專家介紹,哪怕是遠在百億光年外的射電信號,中國“天眼”也有可能捕捉到,還可能發(fā)現(xiàn)高紅移的巨脈澤星系,實現(xiàn)銀河系外第一個甲醇超脈澤的觀測突破;用于搜尋識別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尋找地外文明等等。中國“天眼”有多大?沿著FAST的圈梁走了一圈用時43分鐘。“天眼”的“眼眶”是一圈鋼鐵結成的圈梁,登上圈梁往下看,巨大的天坑里,星羅棋布地排列著一個個“網(wǎng)結”。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鋼柱支在半空,周長約1.6公里。FAST口徑有500米,組成的球形反射面相當于30個足球場大小。中國“天眼”建成后,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德國埃菲爾斯伯格100米口徑望遠鏡相比,其靈敏度能提高約10倍;與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國阿雷西博3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相比,“天眼”的靈敏度是其2.25倍。FAST工程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主持,全國20余所大學和研究所的百余位科技骨干參加此項工作。2007年7月FAST項目正式立項。2011年3月25日,F(xiàn)AST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世界最大球面射電望遠鏡將于2016年9月25日竣工。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技術人員介紹說,探聽地球之外的音訊,“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關。簡單來說,眼睛越大,看得越遠。尤其特殊的是,這只“天眼”并非“死眼”,F(xiàn)AST的索網(wǎng)結構可以隨著天體的移動自動變化,帶動索網(wǎng)上活動的4450個反射面板產(chǎn)生變化,足以觀測到更大天區(qū)的天體,同時,饋源艙也隨索網(wǎng)一同運動,采集天體發(fā)射的無線電波。如同人類轉動自己的眼珠,調(diào)整視線的指向,遙遠的太空對它來說將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FAST項目的科學意義非常重大。建望遠鏡是瞄準21世紀的科學前沿,尋找暗物質、暗能量?,F(xiàn)在宇宙中有99%的質量和能量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特性是什么。FAST不僅讓中國的天文學家為之振奮,全世界的天文學家也在緊盯著它——寄希望于這個最大的“天眼”或許能找到外星人,并解開宇宙起源之謎。中國“天眼”工程竣工中國“天眼”工程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