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誕生
在114年前的今天,1906年9月25日(農歷1906年8月8日),蘇聯(lián)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誕生。蘇聯(lián)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1906年9月25日,蘇聯(lián)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Shostakovich,Dmitry1906.09.25-1975.08.09)誕生。他以其15部交響曲、大量室內樂曲和協(xié)奏曲而特別聞名。肖斯塔科維奇出身工程師家庭。1919年入彼得格勒音樂學院,從L-尼古拉耶夫學鋼琴(至1923年),從A-格拉祖諾夫和M-斯坦伯格學作曲(至1925年)。1927年在華沙參加國際肖邦鋼琴比賽獲榮譽獎,但后來就不再追求演奏大師的生涯,作為鋼琴家公開露面時只演奏他自己的作品。甚至早在華沙取得鋼琴演奏的成就以前,他即以《第一交響曲》(1924-1925)而在作曲領域一鳴驚人,作品很快馳譽全世界。這部交響曲的風格由多種根源形成;風格迥異的柴可夫斯基和P-興德米特(以及肖斯塔科維奇同時代人S-普羅科菲耶夫)等作曲家的影響都彰然可見。在肖斯塔科維奇此后幾年寫作的音樂中,他所受的影響甚至更為廣泛。他公開試驗先鋒派手法:取材于果戈理故事的諷刺歌劇《鼻子》表現(xiàn)出他對西方音樂新潮流的充分理解。他的第二部歌劇、精美無比的《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標志著風格上的倒退。但即使是這一比較容易接受的音樂語言對當時的蘇聯(lián)政府來說也已過于激進。1937年肖斯塔科維奇成為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作曲教師,l941年德軍侵犯蘇聯(lián)時他仍在該市。這一年的下半年他在圍困中的列寧格勒寫成《第七交響曲》,作品很快獲得聲譽,雖然更多的是由于它的頗有浪漫色彩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而不是由于它的音樂質量。事實上肖斯塔科維奇是一位不穩(wěn)定的作曲家。當某種音樂以外的力量影響所寫的音樂時,結果往往產生空洞的華麗詞藻和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出新。1943年他在莫斯科安頓下來,擔任音樂學院作曲教師,1945年起又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兼課。1953年創(chuàng)作的《第十交響曲》,像16年前《第五》一樣,以其純正的特性和率真而獲得人們承認。此后肖斯塔科維奇的傳記基本上就是一本他的作品目錄。他可以放手從事創(chuàng)作活動,基本上不再受到官方的限制。1949年出訪美國;1958年作長時間的西歐巡回演出,到過意大利(在那里他已被遴選為羅馬圣塞西利亞民族學會名譽會員)和英國(在那里接受了牛津大學名譽音樂博士學位)。1966年被授予皇家愛樂學會金獎。盡管他的很多音樂部表現(xiàn)出典型的沉思冥想特點,可能會使人覺得他的性格很內向,但是他卻以善于交友聞名。1953年普羅科菲耶夫去世后他成為俄羅斯音樂無可爭議的領袖。聽音樂請進:http://bbs.breezecn.com/read.php?tid=233904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作于1930-1932年,根據(jù)俄國作家列斯科夫(1831-1895)在1865年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改編,作曲家本人和普雷斯創(chuàng)作腳本?!赌窔J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的劇情主要描述女主人公卡特琳娜嫁給老地主后生活壓抑,遇到年輕的雇工謝爾蓋并與之偷情,事情敗露后與情夫共謀殺死丈夫。深刻揭示了不平等制度下的丑惡現(xiàn)象及其與之斗爭的悲劇,1930-1932年1934年1月22日在列寧格勒瑪麗歌劇院首演。斯大林在首演途中憤然退場,該劇遂受到當時的《真理報》的批判,在蘇聯(lián)曾一度禁演。作曲家不得不重新修改,并將其易名為《凱特琳娜.伊茲麥洛娃》。直至斯大林去世后,該劇才得以重見天日。這部歌劇屬于作曲家較早期作品,手法現(xiàn)代,充滿了靈感與激情,是二十世紀世界歌劇寶庫的精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