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畫家畢加索誕生
在139年前的今天,1881年10月25日(農(nóng)歷1881年9月3日),西班牙畫家畢加索誕生。童年的畢加索1881年10月25日畢加索誕生。畢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數(shù)量驚人的作品,風格豐富多變,充滿非凡的創(chuàng)造性。畢加索,西班牙著名畫家,現(xiàn)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人物。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小城馬加拉。受父母熏陶,自幼喜愛繪畫,先后入巴塞羅那和馬德里皇家藝術學院學習。1904年他定居巴黎,從此在法國生活近70年。他早期的繪畫受印象派的影響。1907年,畢加索代表作《阿維農(nóng)的少女》問世,從此與勃拉克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畫派--立體主義繪畫,后來形成分析立體主義和綜合立體主義兩個階段。1920年前后其作品較注意寫實,而1925年后的作品又帶有超現(xiàn)實主義色彩。1937年在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期間作《格爾尼卡》一畫,揭露了法西斯的殘暴。1944年他加入法國共產(chǎn)黨。1949年為世界和平大會作宣傳畫《和平鴿》。畢加索創(chuàng)造力驚人,一生創(chuàng)作油畫1800多幅,素描7萬多件,還有版畫、雕塑和陶瓷制品等。其作品對現(xiàn)代西方藝術有極大影響,享有根高聲譽。1973年4月8日在法國逝世,享年92歲。少年畢加索畢加索畢加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chuàng)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他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后人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加索多變的藝術形式。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早年的“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盛年的“黑人時期”、“分析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又稱“立體主義時期”)、后來的“超現(xiàn)實主義時期”等等。下面介紹畢加索不同時期的部分作品,供你欣賞。一、藍色時期1900年畢加索來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這期間他的創(chuàng)作被稱為"藍色時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個時期作品背景藍,人物藍,頭發(fā)、眉毛、眼睛皆藍,藍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簡化(《熨燙衣服的人》),避開光感和深度的感覺,把人物結(jié)合成一種簡單的圖樣,其中沉重,強烈而流動的線條,給人以不真實的、虛擬世界的印象(《兩姐妹》)。這種線條具有情感的重量。畫家后來的作品大多具有這種富于表現(xiàn)力的線條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從觀察人的動作和姿勢中得到的。這一時期也是畢加索對現(xiàn)實生活關注的時期,他還沒有脫離普通群眾太遠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強于藝術性的表現(xiàn)。那時候的藍色,是貧窮和世紀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現(xiàn)一些貧困窘迫的下層人物,畫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獨。至于為什么畢加索會采用藍色作為主調(diào),尚沒有確定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受法國畫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響,認為這種色調(diào)加強了畫面中的詩意成分。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畢加索之所以偏愛藍色是因為它代表著憂郁。也就在那片單色的淺藍、粉藍、深藍、湛藍中,畢加索開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熨燙衣服的女人兩姐妹一個盲人的早餐悲劇這是畢加索“藍色時期”的代表作。他在這一時期,目擊貧困、絕望與孤寂的人們,加上好友卡薩赫馬斯因失戀而自殺的影響,其作品常以藍色為主調(diào),加強了憂郁和悲哀的氣氛。畫面中,右側(cè)的婦女停下沉重的腳步,默默無言,雙眼直盯著對面的兩個依偎著的年輕人。在這位婦女的視線里究竟隱藏了什么?這眼光也許在說,懷中的嬰兒即使在絕望中也得繼續(xù)那無法逃避的人生。畫面左側(cè),男女兩人依偎在一起。那位男的形象在寫生階段還像畢加索自己,但到作品完成時卻變成了好友卡薩赫馬斯的形象了??ㄋ_赫馬斯是一位立志投生繪畫藝術的青年,卻在巴黎自殺身亡。因此,這幅畫里,還包含了畢加索對青年好友的痛苦回憶?!度松?96.5cmx128.5cm1903年二、粉紅時期畢加索從后印象派色調(diào)的精細中重新發(fā)現(xiàn)形體上的大略簡潔筆法,而這就是“玫瑰紅時期”的典型畫法。1904年春,畢加索在巴黎蒙馬爾特區(qū)永久地定居下來,隨著他遷居巴黎、與菲爾南德·奧里威爾的同居,他的藍色風格時期也宣告結(jié)束。柔和的粉紅色調(diào)開始滲透到他的畫布上的單一藍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為他畫布上主要的顏色(《花籃女人》)。那種暖洋洋的、嬌滴滴的玫瑰紅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藍色。青春和愛情活生生地出現(xiàn)在畫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紅時期"就這樣開始了,畢加索的油畫進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個與流浪藝人和雜技演員接軌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稱之為"馬戲團風格"(《馬上的姑娘》)。在這時,畢加索的聲望使他得到了與眾多女人接觸的機會,在這個充滿欲望和希圖的時代,他用公牛一般的意志統(tǒng)轄著他的女人們(《玫瑰色的裸女們》)。扇子女人花籃女人馬上的姑娘玫瑰色的裸女們江湖藝人兩位年輕人三、黑人時期1905年下半年,與奧里威爾關系破裂后,畢加索進入了他的第一個古典主義時期,表現(xiàn)出他對藝術形式無休無止的探索(《土耳其裝束的夫人》)。他預示著畢加索藝術思想中的一個新的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單純線條,勻稱和永恒的和諧。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樣簡練,沒有偶像的背景和與主題無關的任何細節(jié)(《立著的裸女》)。造型人物,開始帶上了某種幾何形的棱角和簡化了的結(jié)構,不再用什么玫瑰色和淡藍色,而是用簡樸的褐黃色;與此同時,又有力圖強調(diào)和保持畫面的平衡感。土耳其裝束的夫人立著的裸女1906年,畢加索結(jié)識了馬蒂斯。他從這位野獸派泰斗那里發(fā)現(xiàn)了黑人雕刻,從此迷上了黑人雕刻,并吸收其藝術精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這年,畢加索將調(diào)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換上灰褐色的顏料,為文學家斯坦因畫肖像。這幅《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紅時期’躍入‘立體主義時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也注意了幾何學的基本形,畫中的手是寫實的,而臉卻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斯坦因是1902年來巴黎定居的美國女作家。她以實驗式表現(xiàn)手法,曾給年輕的先鋒派文學家們以巨大影響。她和現(xiàn)代派的藝術家們交往頻繁,使其大名常常在現(xiàn)代美術史著作中出現(xiàn)。她不但與比自己小七歲的畢加索相處得很好,而且與馬蒂斯、布拉克以及那些立意創(chuàng)造新型藝術的畫家十分親密,經(jīng)常在這些畫家最困難得時候慷慨解囊。她和哥哥利奧不斷收藏他們那些富有爭議得作品,以示在經(jīng)濟上支持窮畫家們專心致志地從事新藝術的創(chuàng)造。斯坦因曾為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兒,最后還是在沒有模特兒地情況下,畢加索獨自潤色此畫。朋友們看了完成作后大吃一驚,都指責所畫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畢加索說:“這有什么關系呢?最后她總會看起來跟這幅畫一模一樣的?!彼固挂蚝芨屑さ厥障逻@幅畫。數(shù)十年過后,評論界一致認為,這幅畫與女作家的內(nèi)在氣質(zhì)是一致的。《斯坦因畫像》(《GertrudeStein》)100x81.3cm1906,巴黎在1909年末,畢加索從事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是他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并且標志著他未來的活動朝現(xiàn)代派方向發(fā)展的開端。這部作品就是《阿維尼翁的少女》。這位西班牙畫家的著眼點,不像野獸派那樣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體上,他采用靈活多變且層層分解的、雄渾有力的、寬廣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體的結(jié)構隨心所欲地組合起來。這些平面甚至發(fā)展到超越單個的物象,囊括周圍的全部空間。這時我們還沒有達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體,但是,畢加索的畫已經(jīng)導致我們必須走上這一道路。到1909年,畢加索才確立了真正嶄新的繪畫語言,這語言是從事物的內(nèi)涵去認識和解析,而不再只是從事物的視覺表象來描繪事物的形象了?!栋⒕S尼翁的少女》徹底否定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視三度空間為主要目的的傳統(tǒng)繪畫。畢加索斷然拋棄了對人體的真實描寫,把整個人體利用各種幾何化了的平面裝配而成,這一點在當時來說,是人類對神的一種褻瀆行為。同時它廢除遠近法式的空間表現(xiàn),舍棄畫面的深奧感,而把量感或立體要素全體轉(zhuǎn)化為平面性。這幅畫,既受到塞尚的影響,又明顯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藝術的成就。強化變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畢加索說:“我把鼻子畫歪了,歸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們?nèi)プ⒁獗亲印!边@幅畫對藝術界的沖擊相當大,展出時,蒙馬特的藝術家們都以為他發(fā)瘋了。馬蒂斯說那是一種“煽動”,也有人說這是一種“自殺”。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有人怒不可遏。布拉克這位受到塞尚影響的畫家也甚為驚訝,然而他知道另一種藝術的形式已經(jīng)誕生了。這種新創(chuàng)造的造型原理,成為立體派及以后的現(xiàn)代繪畫所追求的對象?!栋⒕S尼翁的少女》不僅是畢加索一生的轉(zhuǎn)折點,也是藝術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沒有這幅畫,立體主義也許不會誕生。所以人們稱呼它為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的里程碑?!栋⒕S尼翁的少女》243.9x233.7cm1909年6月巴黎四、立體主義時期(1910-1911分析立體主義;1912-1914綜合立體主義)不久之后,畢加索創(chuàng)立了立體主義。這個時期的觀點是:不要去描繪客觀物體的外表形態(tài),而是把客觀物體引入繪畫,從而將表現(xiàn)具象的物體本身和表現(xiàn)抽象的結(jié)構形態(tài)綜合起來。按照傳統(tǒng)的透視法,只有一個固定的感覺,多重透視的畫法是不允許的。畢加索開創(chuàng)的這種立體主義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過畫面同時表現(xiàn)人(有臉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是象傳統(tǒng)畫法那樣以一個固定視點去表現(xiàn)形象。畢加索的新古典主義繪畫雖然描繪了三維空間的立體結(jié)構,但與傳統(tǒng)的古典主義繪畫相比,其韻味迥異其趣,那巨大的結(jié)構和人體造型等無不表現(xiàn)畫家對其中線、面與體積的相互關系,以及其形成的空間的關注;用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海灘上奔跑的婦人》、《熟睡的農(nóng)民》、《坐著的裸女》)大大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事實上,畢加索的新古典主義繪畫并非與立體主義相對抗,而是一種對立體主義的純?nèi)粌艋窃谥匦卵芯科浔举|(zhì)構成上進行的旁支探索。土耳其裝束的夫人熟睡的農(nóng)民坐著的裸女五、超現(xiàn)實主義時期很快,畢加索步入了他生命中最神秘的“超現(xiàn)實主”探索,當撕裂的造型(《格爾尼卡》)、深邃和兇殘(《女主角》)代替了以往的憂郁或是怪誕的時候,畢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個個的旋渦。他開始以放蕩不羈的個人形象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女人們在這個狂暴、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著分享他的藝術靈感與名氣,但她們得到的卻只是虛無而殘酷的現(xiàn)實;相對感情而言,畢加索更看重她們的身體,為了使她們在使他娛興之余成為他聽話的創(chuàng)作工具(《哭泣的女人》、《自我陶醉的女人》),他甚至使用了許多令人瞠目的低級手段??奁呐俗晕姨兆淼呐藢Ψ鹄矢缯臍埧嵝袨椴粷M的畢加索定居巴黎,但當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的歷史名城——格爾尼卡在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的混亂中,遭到法西斯德軍的突擊,全城被炸為一片瓦礫,死傷數(shù)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婦孺時,激起了畢加索強烈的憤怒,因為他一想到德軍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對一個不設防的小村莊竟然進行這樣殘暴的轟擊,就義憤填膺,於是開始動手繪制這幅壁畫,要以畫筆為槍來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為。這幅《格爾尼卡》到底表現(xiàn)了什么呢?里面沒有飛機、炸彈、坦克、槍炮,只有牛、馬、女人、燈……等物體,然而它的意義已經(jīng)超越了表象。畢加索把象征性的戰(zhàn)爭悲劇投入藍色調(diào)中,那淺青、淺灰在黑色調(diào)的對照中表現(xiàn)正義的極點,它聚集了殘暴、痛苦、絕望、恐怖的全部意義。這木然屹立的公牛、瀕死嘶鳴的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斷臂倒地的士兵、抱著死嬰號啕大哭的母親、嚇得發(fā)呆的見證人……到底表現(xiàn)了什么呢?畢加索對于他的作品經(jīng)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于《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他曾解釋道畫作中的牛、馬和以生氣勃勃的線條繪出的手的涵義,以及西班牙神話中那些象征的起源的涵義。他說:“……牛代表殘暴,馬則代表人民。不錯,我在那畫里用了象征主義,但并不是在其他畫里都這樣做……。”“那幅畫是存心向人民呼吁,是有意識的宣傳……”因為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斗牛場上出現(xiàn)的公牛,往往代表著妖怪、惡魔等黑暗勢力之文化因素下,所以畢加索會以牛來代表著無視人民疾苦的殘暴政權。同時,在斗牛場上的斗牛士攻擊下,公牛終難以逃脫死亡的命運之西班牙斗牛文化下,這匹馬乃為象征著面對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們是對抗暴政的主力軍。戰(zhàn)士雖然已經(jīng)倒下,但他仍然緊緊地握著那柄劍與象征著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達了人民的復仇的決心和決戰(zhàn)到底的精神。因為這幅巨畫是畢加索為以進步和平為主題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之西班牙館所繪制,并且曾到英國、美國等其它國家巡回展覽,引發(fā)了全世界熱愛自由、擁護民主人士的共鳴,同時在畫家聲明要將該畫捐贈給結(jié)束佛朗哥政權后的西班牙祖國之種種動作下,使得該畫的意義很快就超出了單純事件的抗議范疇,而成為政治斗爭中的一種文化示威,甚至成為文化對暴力的一種對抗。就其意義來說,這幅作品超過了這樁偶然事件,而正好是通過繪畫技巧起了象征啟示、重要契機的作用。這是由一個觸目驚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體所構成的畫面;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體感,也正是由於缺乏這一點,它就象征著死亡。這死亡不僅是轟炸受難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格爾尼卡》3.5m×7.8m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我愛夏娃,我要把他寫到我所有的作品里”。隨心所欲的構圖與割裂形體的重組,在他的藝術世界里用全新的方式講述著他的女人們的故事。女主角47歲的時候,畢加索結(jié)識了17歲的金發(fā)女郎華爾特(《坐著的女人》),他深深地被這位散發(fā)著青春的異性征服,他們的關系成為與畢加索交往中女人的神話。畫家64歲時,他畫了華爾特眾多畫像中最著名的《夢》,隨著這幅慶祝他生日的作品,他寫道“雖然你度過了你年齡的倍數(shù),但在我心中依然是你17歲的樣子,那一頭美麗的金發(fā)?!边@很難與那個被剖視了性器的《鏡前的女人》聯(lián)系在一起,藝術的非邏輯把一切傳統(tǒng)打得粉碎。坐著的女人夢鏡前的女人其他作品沒有人真正理解畢加索,理解他在畫什么,他的意圖;也許用他的話解釋才最為貼切“我什么也沒有畫,我只是在透視生命與死亡的某種關系”,丑化和變形是他理解死亡的自我方式。巴伯羅·畢加索作品巴伯羅·畢加索作品《彈吉他的老人》(TheOldGuitarist,1903)巴伯羅·畢加索作品-小女孩巴伯羅·畢加索作品三人舞蹈在海濱畫家和模特兒和平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