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
在50年前的今天,1970年11月25日(農歷1970年10月27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東京自衛(wèi)隊東部方面軍總監(jiān)部剖腹自殺。三島中紀夫1925年生。原名平岡公威,東京四谷人,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yè)。1941年,以三島由紀夫筆名發(fā)表《鮮花盛開的森林》。1946年,經(jīng)川端康成推薦發(fā)表《煙草》,登上文壇。1947年,進大藏省。1949年,其文學劇本《火宅》搬上舞臺,獲得成功。此后,發(fā)表《假面具的告白》等一系列作品。其中,《波濤聲》獲新潮社文學獎,《白蟻之巢》獲岸田戲劇獎,《金閣寺》獲讀賣文學獎。1965年,自編自演電影《憂國》。三島最后的作品《豐饒之?!罚?965-1970)是一部4卷史詩,許多人認為它具有永恒的成就。它分為4部小說:《春雪》、《奔馬》、《曉寺》、和《天人五衰》,背景是從1912年左右到60年代的日本。每一部所描述的都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化身:1912年的年輕貴族、30年代政治上的狂熱分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的泰國公主和60年代的一個邪惡的年輕孤兒。這幾部小說有效地表達了三島對流血、死亡和自殺的迷戀,對自毀的人物的興趣和對枯燥乏味的現(xiàn)代生活的否定。短篇小說集《仲夏之死和其他短篇小說》(1966)中的《憂國》這一短篇小說反映了三島本人的政治觀點,并預示了他自己的結局。該小說以明顯的欣賞回吻描述一個年輕的陸軍軍官為了表示對天皇的忠誠而切腹自殺。三島深深地傾心于日本過去的那種嚴厲的愛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他把它們同戰(zhàn)后日本崇尚物質享受的西方化日本人民和繁榮的社會作了對比,對后者持否定態(tài)度。雖然他在私生活方面基本上保持西方的生活方式,并對西方文化有豐富的知識,但他卻十分反對日本模仿西方。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發(fā)展日本古老的空手道和劍道,并且組織了由約有80名大學生組成的一個有爭議的私人隊伍“盾會”,旨在保存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并且在左翼力量暴動或共產(chǎn)黨人進攻時協(xié)助保衛(wèi)天皇(日本文化的象征)。1970年11月25日,在把《豐饒之?!返淖詈笠徊扛寮唤o出版社之后,三島和4名“盾會”會員占領了東京商業(yè)區(qū)附近自衛(wèi)隊駐地的總監(jiān)室。他從陽臺上向1000名自衛(wèi)隊隊員發(fā)表了10分鐘演說,號召他們起來推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的禁止戰(zhàn)爭和禁止重新武裝日本的憲法。但士兵對此并無響應,三島于是按傳統(tǒng)方式剖腹自殺,并由他的一個追隨著親手砍下他的頭。這一令人震驚的事件使人們就三島自殺的動機作出許多猜測,并對他的死亡使世界失去一位如此有才能的作家而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