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學奠基人富蘭克林逝世
在230年前的今天,1790年4月17日(農(nóng)歷1790年3月4日),印刷工富蘭克林去世。人們?nèi)粘S玫碾姛?、電話、電報、電車,直至尖端技術的發(fā)明和利用,都與電密不可分。然而在大約250多年前,人們對于電還茫然無知。當時西方人把雷電叫作“上帝的火”。美國杰出的發(fā)明家本杰明·富蘭克林從1746年開始研究電的現(xiàn)象,通過反復實驗,并進行總結,他于1751年出版了著名的電學基礎理論《電學的實驗與觀察》一書,立即轟動了整個歐洲。從此,富蘭克林成了電學的奠基人。富蘭克林于1706年1月17日出生在波士頓城。他8歲上學,12歲到印刷所里當學徒,從17歲起又當了印刷工人。富蘭克林邊努力工作邊勤奮學習。廣泛的興趣,強烈的好奇心,刻苦鉆研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以及為科學獻身的思想,為他后來成為一名有影響的科學家奠定了基礎。富蘭克林是世界上最早進行電學試驗的人之一。他是電學史上第一個正確解釋電荷性質(zhì)的人。他提出了電學史上一項重要的假說:電是一種在平常條件下以一定比例存在于一切物質(zhì)中的要素。他還發(fā)現(xiàn),電可以從一個物體轉(zhuǎn)移到另一個物體,在任一絕緣體中,總電量是不發(fā)生變化的。這一結論就是近代電學中所謂的電荷守恒定律。富蘭克林還第一次用數(shù)學上的正負概念來說明兩種電荷的性質(zhì),說明了電的來源和在物質(zhì)中存在的情況,說明了一些電介質(zhì)的特性。1752年7月,富蘭克林冒著生命危險進行了一次震動世界的吸取天電的實驗。起因是他聽了一個歐洲電器學者的演講,受到了啟發(fā)。他想,雷是不是電?于是馬上設法要把雷中的電收到萊頓瓶里。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日子,他用一塊方絲帕做成了一個風箏,風箏上系著一根細金屬線和一根絲帶,另一頭結在一個鑰匙的圈子里。當風箏放上天去后,閃電通過金屬箏線傳到鑰匙上,這個鑰匙可以使萊頓瓶充電。實驗成功了,它證明了富蘭克林的理論是正確的。所以人們說:“是富蘭克林把上帝和雷電分了家?!备惶m克林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參加了美國《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的起草工作,為獨立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1790年4月17日,富蘭克林在費城病故,享年84歲。他的墓碑上刻著“印刷工富蘭克林”。1900年,富蘭克林被首批選入美國歷史名人紀念館。本杰明·富蘭克林發(fā)明的琴玻璃琴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社會活動家、音樂家富蘭克林發(fā)明的一種樂器,于1761年問世,以意大利文命名為Armonica。富蘭克林將發(fā)聲的單體由高腳杯改為底端有套接孔的碗狀玻璃,由大到小依序串接后橫臥于琴架,以腳踏板驅(qū)動的傳動軸上(類似老式縫紉機);演奏者坐在樂器后方,邊踩著踏板,以沾濕的手指碰觸玻璃碗的邊緣,即可發(fā)出如杯琴般的聲音。玻璃琴另有GlassHarmonica,德文的Glasharmonika等不同的名稱;包括莫扎特、貝多芬在內(nèi)的音樂家,都曾為玻璃琴譜寫專屬的作品,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更贊嘆道:“這是天堂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