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ān yè gān
藥材名稱 | 川射干 |
藥材拼音 | chuān yè gān |
藥材別名 | 藍(lán)蝴蝶、土知母、鳶尾 |
英文名稱 | rhiaoma iridis tectori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鳶尾科植物鳶尾Iris tectorum Maxium.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有節(jié),粗短,具叉狀分枝,淡黃色。葉互生,2列,劍形,質(zhì)薄,淡綠色?;ㄇo幾與葉等長,單一或?yàn)槎种?,有?~4朵,具草質(zhì)苞片;花大,藍(lán)紫色,直徑約10厘米,花被片6,2輪,花被管長約3厘米,外花被片倒卵形或近圓形,直徑約3厘米,基部柄狀,內(nèi)面有1行白色帶紫紋的雞冠狀突起,反折,內(nèi)輪花被片較小,寬橢圓形,基部有爪;雄蕊3;子房下位,3室,花柱3分枝,花瓣?duì)?。蒴果長圓形至長橢圓形,具棱。種子多數(shù),圓形,黑色?;ㄆ?~5月,果期5~6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向陽干燥地或林下、山腳。分布于我國西南及陜西、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挖,除去泥土、莖、葉及須根,曬干。 |
藥材性狀 | 呈不規(guī)則條狀或圓錐形,略扁,有分枝,長3~10厘米,直徑1~2.5厘米。表面灰黃褐色或棕色,有環(huán)紋和縱溝。常有殘存的須根及凹陷或圓點(diǎn)狀突起的須根痕。質(zhì)松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黃棕色。氣微,味甘、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歸肺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消痰利咽。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6~10克,煎服。用治咽喉腫痛、痰咳氣喘。 |
藥理研究 | 具有解熱、祛痰、抗炎、抗過敏作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白喉?xiàng)U菌、乙型鏈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尚有催吐和瀉下作用。乙醇提取物對炎癥早期和晚期均有顯著抑制作用和一定的解熱作用,并有祛痰作用。其黃酮類具有抗過敏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含鳶尾苷、鳶尾苷元、野鳶尾苷元、鼠李秦素、夾竹桃苷、草夾竹桃雙糖苷、鳶尾異黃酮和 3’,5’,7’,三羥基-4’,6’-二甲基異黃酮。 |
使用禁忌 | 病無實(shí)熱,脾虛便溏及孕婦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食積飽脹:土知母(川射干)3克,研細(xì),用白開水或兌酒吞服。(《貴陽民間藥草>) ②治胃熱口臭:川射干根莖、梔子各9克,魚腥草12克。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③治腹脹便秘:川射干30克,洗凈,生嚼,用冬酒送下,1次即通。(《吉林草藥匯編》) ④治肝炎黃疸:鳶尾(川射干)根莖6克。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⑤治咳嗽:土知母(川射干)3克,大山羊9克。煎水,每日3次分服。(貴州《常用民間草藥手冊》) ⑥治一切咽喉腫痛:鳶尾(川射干)根莖9克,山豆根9在,僵蠶3克,薄荷12克(后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⑦治毒蛇咬傷:鳶尾根(川射干)、苧麻根各適量,搗爛敷傷口。(江西《草藥手冊》) ⑧治瘧疾:鳶尾(川射干)根莖9克,生姜為引,水煎服。(《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