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áng lián
藥材名稱 | 黃連 |
藥材拼音 | huáng lián |
藥材別名 | 黃蓮、王連、味連、川連、雞爪連 |
英文名稱 | Coptis chinensis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藥用部分 | 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黃色,常分枝。葉全部基生,葉片堅紙質(zhì),3全裂,中央裂片有細柄,卵狀菱形,羽狀深裂,邊緣有銳鋸齒,側(cè)生裂片不等地2深裂?;ㄝ?~2;花序頂生,花3~8,總苞片通常3,披針形,羽狀深裂,小苞片圓形,稍??;萼片5,黃綠色,窄卵形;花瓣線狀,披針形,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數(shù),外輪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長;心皮8~12,離生,有短柄。瞢葖果6~12,具細柄?;ㄆ?~4月,果期3~6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地涼濕蔭蔽之處,野生于海拔1000~1900米的山谷蔭蔽密林中。栽培也在高海拔涼爽的山區(qū)。栽培于四川。 |
采收加工 | 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干燥,除去殘留須根。 |
藥材性狀 | 多集聚成簇,常彎曲,形如雞爪,單枝根莖長3~6厘米,直徑0.3~0.8厘米。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不規(guī)則結(jié)節(jié)狀隆起、須根及須根殘基,有的節(jié)間左面光滑如莖稈,習稱“過橋”。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頂端常留有殘余的莖或葉柄。質(zhì)硬,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呈放射狀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氣微,味極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歸心經(jīng)、脾經(jīng)、胃經(jīng)、肝經(jīng)、膽經(jīng)、大腸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濕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2~5克,煎服。用治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用適量,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
藥理研究 | 動物試驗表明,小檗堿有抗菌、抗病毒及原蟲、利膽、抗腹瀉、抗炎和抗腦缺血、抗微生物、降壓、抗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抗心律失常、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止腹瀉、抗?jié)?、利膽、降血糖、抑制DNA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小檗堿,并含黃連堿、甲基黃連堿、掌葉防己堿、小檗紅堿、表小檗堿、黃連堿、巴馬汀、藥根堿等。用核磁共振氫譜法可鑒別黃連的真?zhèn)?。小檗堿為黃連中主要有效成分。 |
使用禁忌 | 胃虛嘔惡,脾虛泄瀉,五更腎瀉者,均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因多食熱面之類,以致胃脘當心而痛,或嘔吐不已,漸成反胃:黃連18克,甘草(炙)3克。作一服,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心醫(yī)集》) ②治胃脘痛,諸藥不效者,寒因熱用方:黃連18克,附子(炮,去皮臍)3克。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醫(yī)學正傳》) ③治濕熱證嘔惡不止,晝夜不差:黃連0.9~1.2克,蘇葉0.6~0.9克,兩味煎湯,呷下即止。(《濕熱病篇》) ④治痔瘡:黃連60克,煎膏,更加等分芒硝,冰片3克加入。痔瘡敷上即消。(《丹溪治法心要》) ⑤治口瘡:黃連、樸硝、白礬各15克,薄荷葉30克。上為粗末,用臘月黃牛膽內(nèi)之,風前掛兩月,取下。如遇口瘡,旋將藥研細敷之,去其熱涎即愈。(《景岳全書》黃連樸硝)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