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ǎng dōng hǎi fēng téng
藥材名稱 | 廣東海風藤 |
藥材拼音 | guǎng dōng hǎi fēng téng |
藥材別名 | 大葉過山龍 |
英文名稱 | Kadsura kwangtungensis |
功效分類 | 祛風濕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木蘭科植物海風藤的藤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木質大藤本,全株無毛。根圓柱狀,稍肉質,辛香。老莖有灰黃色、厚而松軟的木栓質外皮。葉互生,革質,卵狀橢圓形至闊橢圓形,頂端漸尖或短尖,基部闊楔尖或圓鈍,全緣或上部有少數齒缺;側脈每邊7~11條;葉柄長1~2厘米。秋初開花;花單性,雌雄異株,腋生;花被淡黃色或黃綠色,有11~15片,排成4~5輪;雄花有球狀雄蕊柱,無附屬體,有雄蕊50~ 65枚;雌花有心皮30~ 55枚,排成4~6輪。聚合果有長而下垂的果梗,球形,紫紅色。 |
產地分布 | 常生于山地林谷中,攀援于樹上。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貴州等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均可采收。割取老藤莖,削去栓皮,截成長段,曬干。 |
藥材性狀 | 圓柱形,略彎曲,多截成長段。栓皮松厚,質柔軟,如海綿樣,多已削去,留有刀削痕。表面淺棕色,間有未削凈的栓皮呈灰白色,易剝離。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皮部棕色,剝開皮層露出毛狀的纖維;木質部淡棕色,密布明顯的粗針孔狀導管,中央有深棕色的髓。氣微香,味甘微辛。 |
性味歸經 | 味苦、辛,性溫。歸經暫缺。 |
功效作用 | 祛風濕、通經絡、行氣止痛。屬祛風濕藥下分類的祛風濕強筋骨藥。臨床用于急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煎服。用治風濕痹痛、關節(jié)不利、筋脈拘攣、腰膝疼痛、跌打損傷。 |
藥理研究 | 1、抗炎作用:研究表明,廣東海風藤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皂苷類、黃酮類和多糖類物質,這些成分具有抑制炎癥反應的作用,可以減輕炎癥引起的組織損傷。 2、免疫調節(jié)作用:廣東海風藤中的多糖類物質具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對于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具有一定的輔助保健作用。 3、抗氧化作用:廣東海風藤富含抗氧化物質,可以清除自由基,減輕氧化應激,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 4、抗腫瘤作用:一些研究發(fā)現,廣東海風藤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可以通過調節(jié)細胞凋亡、細胞周期等途徑來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 |
化學成分 | 含木脂素類成分異型南五味子素G、異型南五味子丁素等。 |
使用禁忌 | 廣東海風藤在使用過程中應避免過量使用,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配伍藥方 | 1. 廣東海風藤與桑枝、川牛膝、地龍、生地黃、烏藥、蒼術、防風、淡竹葉的組方可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2. 廣東海風藤與赤芍、陳皮、枸杞子、川貝、葶藶子、白芷、薄荷的組方可用于治療胃腸脹氣。 3. 廣東海風藤與狗脊、麥冬、山萸肉、黃柏、丹皮、生地、澤瀉、五味子的組方可用于治療高血壓。 4. 廣東海風藤與蛇床子、火麻仁、川續(xù)斷、鉤藤、防風、黃芪、白芷、金銀花的組方可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 5. 廣東海風藤與牛膝、麥冬、生地黃、桂枝、柏子仁、黃柏、黨參、萊菔子的組方可用于治療腎虛腰痛。 6. 廣東海風藤與赤芍、地龍、桃仁、紅花、阿膠、牛膝、山楂肉、益母草的組方可用于治療痛經。 7. 廣東海風藤與菖蒲、麥芽、枸杞子、蒼術、佩蘭的組方可用于治療疲勞倦怠。 8. 廣東海風藤與莪術、生地、蒼術、茯苓、香附子、秦艽、山藥、淡竹葉的組方可用于治療痔瘡。 9. 廣東海風藤與白芍、丹皮、生地、白芷、龍葵、土茯苓、大黃、牛膝的組方可用于治療月經不調。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