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 zhǎo dài huáng
藥材名稱 | 雞爪大黃 |
藥材拼音 | jī zhǎo dài huáng |
藥材別名 | 將軍、川軍、錦紋大黃 |
英文名稱 | Rheum tanguticum Tschirch |
功效分類 | 攻下藥 |
藥用部分 | 蓼科植物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的根及根莖。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根莖及根肥大。莖直立,中空。基生葉具長(zhǎng)柄,葉片掌狀半裂,裂片3~5(~7),每一裂片有時(shí)再羽狀深裂,裂片通常窄長(zhǎng),呈三角狀披針形或窄線形。上面無毛,下面被柔毛;莖生葉較小,有短柄;托葉鞘膜質(zhì)筒狀。圓錐花序頂生;花梗纖細(xì),中下部有關(guān)節(jié);花小,紫紅色或帶紅紫色;花被6片,長(zhǎng)約1.5毫米,兩輪排列;雄蕊9枚;花柱3。瘦果有3棱,沿棱有翅,棕色?;ㄆ?~7月,果期7~8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地林緣或草坡。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
采收加工 | 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fā)芽前采挖,除去細(xì)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或直接干燥。 |
藥材性狀 | 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長(zhǎng)3~ 17厘米,直徑3~ 10厘米。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及星點(diǎn)(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zhì)堅(jiān)實(shí),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diǎn)環(huán)列或散在;根木部發(fā)達(dá),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環(huán)明顯,無星點(diǎn)。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肝經(jīng)、心包經(jīng)。 |
功效作用 |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攻下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3~30克,水煎服。生用峻下,制用緩下,炒炭止血。體虛及胎前、產(chǎn)后忌用。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患處。用治實(shí)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jīng)閉、跌撲損傷、外治水火燙傷及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治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雞爪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治火毒瘡瘍。雞爪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治血熱有瘀出血癥。(功效同大黃,臨床可當(dāng)大黃應(yīng)用) |
藥理研究 | 含蒽醌類衍生物、萘衍生物、鞣質(zhì)類化合物等。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攻下藥。 用治實(shí)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jīng)閉、跌撲損傷、外治水火燙傷及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治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雞爪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治火毒瘡瘍。雞爪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治血熱有瘀出血癥。 |
化學(xué)成分 | 雞爪大黃含蒽醌類衍生物、萘衍生物、鞣質(zhì)類化合物等。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氣血虛弱、陰疽、產(chǎn)后、月經(jīng)期及哺乳期均慎服,孕婦禁服。 |
配伍藥方 | 1、桃仁承氣湯:雞爪大黃、桃仁、桂枝、芒硝、甘草。主治急性壞死性小腸炎,臨床有便熱便秘,腹?jié)M痛拒按,嘔吐便血等癥狀。 2、大黃牡丹皮湯:雞爪大黃、牡丹皮、桃仁、芒硝、枳實(shí)。主治急性闌尾炎,臨床有右下腹壓痛、反跳痛、腹皮緊張,發(fā)熱便秘等癥狀。 3、麻子仁丸:雞爪大黃、芍藥、枳實(shí)、大棗、麻子仁。主治腸道便秘,具有潤(rùn)腸通便的功效。 4、大承氣湯:雞爪大黃、厚樸、枳實(shí)、芒硝。主治熱結(jié)便秘,臨床有大便秘結(jié)、腹部脹滿、舌苔黃厚等癥狀。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rùn)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