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ú yī wèi
藥材名稱 | 獨一味 |
藥材拼音 | dú yī wèi |
藥材別名 | 野秦艽、巴拉努努(藏)、大巴(藏)、打布巴(藏) |
英文名稱 | Herba Lamiophlomis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藥用部分 | 唇形科植物獨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Kudo的干燥地上部分。系藏族習(xí)用藥材。 |
(動)植物形態(tài) | 獨一味為多年生矮小草本,高2.5~10厘米。根及根莖直立,較粗,有皺紋。無莖。單葉基生,4(~6)枚,菱狀圓形或腎形,質(zhì)厚,邊緣具圓齒,上表面皺,密被白色絨毛,下表面脈上有稀疏柔毛,基部淺心形,或?qū)捫ㄐ蜗卵?,邊緣圓鋸齒,頂端鈍圓或急尖,近基出側(cè)脈3對?;ㄐ蜷L3.5~7厘米,花序軸密被毛,苞片披針形,倒披針形或線形,長1~4厘米,上部苞片漸小,基部下沿,邊緣全緣,頂端漸尖,具睫毛,小苞片長約8毫米,花萼干后紫棕色,脈上有毛,萼齒寬三角形,頂端具長約2毫米刺尖?;ü谧仙?,紅紫色或約棕色?;ㄆ?~7月,果期8~9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獨一味生于海拔2700~4900米的高同強度風(fēng)化的碎石灘中或高山草地。主產(chǎn)于甘肅、青海、四川、西藏、云南。 |
采收加工 | 秋季花果期采割,洗凈,曬干。 |
藥材性狀 | 獨一味藥材的葉蓮座狀交互對生,卷縮,展平后呈扇形或三角狀卵形,長4~12厘米,寬5~15厘米;先端鈍或圓形,基部淺心形或下延成寬楔形,邊緣具圓齒;上表面綠褐色,下表面灰綠色;脈扇形,小脈網(wǎng)狀,突起;葉柄扁平而寬。果序略呈塔形或短圓錐狀,長3~6厘米;宿萼棕色,管狀鐘形,具5棱線,萼齒5,先端具長刺尖。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氣微,味微澀、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甘、苦。歸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活血止血,祛風(fēng)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2~3克,煎服;或浸酒;或作散劑。用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風(fēng)濕痹痛,黃水病。 |
藥理研究 | 1.獨一味皂甙500毫克/(千克·天)、獨一味醇提物以300毫克/(千克·天)或150毫克/千克給荷瘤小鼠腹腔注射,連續(xù)10天,對移植性腫瘤EC有顯著抑制作用,皂甙對Hep實體瘤析也有顯著抑制作用。2.獨一味浸膏10%以0.28毫升/10克、0.14毫升/10克給小鼠灌胃,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持續(xù)時間約2小時。3.小鼠尾靜脈止血實驗中,10%、5%浸膏各0.14毫升/10克給小鼠薄胃,有顯著止血作用。4.獨一味浸膏在濾紙片法中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產(chǎn)氣桿菌有抑菌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葉含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槲皮素,槲皮素-3-O-阿拉伯糖甙,槲皮素,槲皮素-3-O-阿拉伯糖甙,芹菜素-7-O-新陳皮甙。地上部分含山梔甙甲酯,8-O-乙?;綏d甙甲酯,胡麻屬甙。 |
使用禁忌 | 無瘀滯及孕婦勿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協(xié)日烏素病 獨一味、三七、丹參各等量。制成膏劑。外用。(《要決醫(yī)典》獨一味膏) ②治刃傷、骨折 藍(lán)刺頭、獨一味、百合、丹參、酸模各10g,熊膽0.5g。制成煮散劑。每次3~5g,每日2次,水煎服。(《要決醫(yī)典》六味獨一味湯)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