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ōng líng cǎo
藥材名稱 | 冬凌草 |
藥材拼音 | dōng líng cǎo |
藥材別名 | 山香草、破血丹、雪花草、野藿香、六月令 |
英文名稱 | Rabdosia rubescens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藥用部分 | 唇形科植物碎米椏Rabdosia rubescens( Hemsl.)Hara的干燥地上部分。 |
(動)植物形態(tài) | 小灌木,高30~100厘米。莖直立,四棱形,嫩枝密被絨毛。葉對生,近菱形,基部常下延成假翅,上面被柔毛及腺點(diǎn),下面被灰白色短柔毛,邊緣具粗齒,聚傘花序3~7花,在枝頂組成窄圓錐花序?;ㄝ嚅_花時鐘形,帶紫紅色,外面密被灰色微柔毛及腺點(diǎn),上唇3齒,下唇2齒,果時多少增大,花冠淡藍(lán)色或淡紫紅色,二唇形,上唇外翻,先端具4圓裂,下唇全緣,通常較上唇長,常呈舟狀,花冠基部上方常呈淺囊狀,雄蕊4,2強(qiáng),伸出花冠外,花柱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杯狀。小堅(jiān)果倒卵狀三角形,褐色,無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坡、谷地、灌叢、林地等處。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甘肅、四川、貴州、湖南、湖北、廣西、廣東、江西、安徽、浙江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時采割,曬干。 |
藥材性狀 | 莖基部近圓形,上部方柱形,長30~70厘米。表面紅紫色,有柔毛;質(zhì)硬而脆,斷面淡黃色。葉對生,有柄;葉片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卵形菱狀,長2~6厘米,寬1.5~3厘米;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急縮下延成假翅,邊緣具粗鋸齒;上表面棕綠色,下表面淡綠色,沿葉脈被疏柔毛。有時帶花,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小,花萼筒狀鐘形,5裂齒,花冠二唇形。氣微香,味苦、甘。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微寒,味苦、甘。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
臨床應(yīng)用 | 內(nèi)服:煎湯,30~60克;或泡酒。用治咽喉腫痛,癮瘕痞塊,蛇蟲咬傷。 |
藥理研究 | 對癌細(xì)胞有明顯的細(xì)胞毒反應(yīng),具有抗腫瘤作用;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可能還具有擴(kuò)張血管作用;對細(xì)胞免疫有一定的興奮作用;還具有抗菌作用和對平滑肌張力有輕度的抑制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莖葉含揮發(fā)油0.05%,葉含冬凌草甲素,冬凌草乙素,α-香樹脂醇。另含α-蒎烯、β-蒎烯、檸檬烯、β-欖香烯、棕櫚酸、盧氏冬凌草甲素、線薊素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①治感冒頭痛:冬凌草30克。煨水服。(《貴州草藥》) ②治風(fēng)濕筋骨痛:冬凌草90克,泡酒500毫升。早晚各服30克。(《貴州草藥》) ③治關(guān)節(jié)痛:冬凌草250克。煨水洗患處。(《貴州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