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ái zhú
藥材名稱 | 白術(shù) |
藥材拼音 | bái zhú |
藥材別名 | 于術(shù)、冬術(shù)、浙術(shù)、山薊、山精 |
英文名稱 |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
功效分類 | 補氣藥 |
藥用部分 | 菊科植物白術(shù)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大,略呈拳狀。莖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木質(zhì)化,具不明顯縱槽。單葉互生;葉片3深裂,偶為5深裂,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下延呈柄狀,葉緣均有刺狀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葉脈凸起顯著。頭狀花序頂生;總苞鐘狀,膜質(zhì),覆瓦狀排列;基部葉狀苞一輪包圍總苞;花多數(shù),著生于平坦的花托上;花冠管狀,淡黃色,紫色先端5裂;雄蕊5,花藥線形,花絲離生;雌蕊1,子房下位,密被淡褐色茸毛,花柱細長,柱頭頭狀。瘦果長圓狀橢圓形,微扁,被黃白色茸毛,冠毛羽狀?;ㄆ?~10月,果期10~11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坡、林邊及灌木林中。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
采收加工 | 霜降至立冬采挖,除去莖葉和泥土,烘干或曬干,再除去須根即可。烘干者稱“烘術(shù)”;曬干者稱“生曬術(shù)”,亦稱“冬術(shù)”。 |
藥材性狀 | 根莖略呈圓柱狀塊形,下部兩側(cè)膨大,長3~12厘米,直徑2~7厘米。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有瘤狀突起及斷續(xù)的縱皺紋和溝紋,并有須根痕,頂端有殘留的莖基和芽痕。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淡黃色至淡棕色,并有棕色油室散在,烘干者斷面角質(zhì)樣,色較深,有裂隙。氣清香,味甜微辛,嚼之略帶黏液性。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甘、苦。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6~12克,煎服;或入丸、散;或熬膏。用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泄瀉、痰飲、水腫、黃疸、濕痹、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等。 |
藥理研究 | 有明顯且持久的抗利尿作用,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淋巴肉瘤腹水瘤及人109食管癌都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胃腸系統(tǒng)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能抗胃潰瘍;此外,還有解痙、保肝、抗菌等藥理作用。還具有促進腸胃蠕動、利膽、抗氧化、降血糖、抗凝血、抗菌、擴張血管、抑制心臟、鎮(zhèn)靜等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主要含有揮發(fā)油,揮發(fā)油中的主要成分為蒼術(shù)酮。白術(shù)中還分離得一種多糖——甘露聚糖AM-3,有免疫增強作用??蓱?yīng)用薄層掃描法測定白術(shù)中蒼術(shù)酮的含量。另外本品還含α-葎草烯、石竹烯、桉葉醇、雙白術(shù)內(nèi)酯、東莨菪素、γ-固醇等。 |
使用禁忌 | 陰虛內(nèi)熱、津液虧耗者慎服;內(nèi)有實邪雍滯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脾虛脹滿:白術(shù)60克,橘皮120克。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食前木香湯送下三十丸。(《全生指迷方》寬中丸) ②治痞,消食,強胃:白術(shù)60克,枳實(麩炒黃色,去穗)30克。上同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內(nèi)外傷辨惑論》引張潔古枳術(shù)丸) ③治自汗不止:白術(shù)末,飲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要方》) ④治風(fēng)瘙癮疹:白術(shù)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要方》) ⑤治嘈雜:白術(shù)(土炒)120克,黃連(姜汁炒)60克。上為末,神曲糊丸,黍米大。每服百余丸,姜湯下。(《景岳全書》術(shù)連丸)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