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ǔ cài zǐ
藥材名稱 | 韭菜子 |
藥材拼音 | jiǔ cài zǐ |
藥材別名 | 韭子、韭采仁 |
英文名稱 | semen allii tuberosi |
功效分類 | 補陽藥 |
藥用部分 | 百合科植物韭菜Allium tuberosum Rottl.的成熟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20~45厘米,具特殊強烈臭味。根莖橫臥,生多數(shù)須根,上有1~3個叢生的鱗莖,呈卵狀圓柱形。葉基生,長線形,扁平,先端銳尖,邊緣粗糙,全緣,光滑無毛,深綠色?;ㄇo自葉叢抽出,長可達50厘米,三棱形,傘形花序,頂生,總苞片膜質(zhì),白色,通常1~3片,基部合生,先端銳尖,花被6裂,白色,裂片長圓形,先端漸尖或急尖,排列為2輪,互生,雄蕊6枚,雌蕊l枚,子房上位,3室,三棱狀。蒴果倒心狀三棱形,綠色。種子黑色,扁平,略呈半卵圓形,邊緣具棱。花期6~7月,果期7~9月。 |
產(chǎn)地分布 |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
采收加工 |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搓出種子,除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生用或炒用。 |
藥材性狀 | 半圓形或半卵圓形,略扁,長2~4毫米,寬1.5~3毫米。表面黑色,一面突起,粗糙,有細密的網(wǎng)狀皺紋,另一面微凹,皺紋不甚明顯。頂端鈍,基部稍尖,有點狀突起的種臍。質(zhì)硬。氣特異,味微辛。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辛、甘。歸腎經(jīng)、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溫補肝腎、壯陽固精。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陽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3~9克,內(nèi)服煎湯,或入丸散,治療遺精、腰膝酸痛、遺尿尿頻、白濁帶下。 |
藥理研究 | 有增強肝、脾、腎功能,壯盛陽氣的功效,特有的成分硫化基可促進浮華酵素的分泌,增加食欲;有暖胃的作用,且能幫助人體將毒素排出體外。此外還有調(diào)味、殺菌的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含皂苷、維生素C、硫化物、生物堿、香豆素、強心苷、糖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陰虛火旺者忌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虛勞尿精:韭菜子二升,稻米三升。上二味,以水一斗七升煮如粥:取汁六升,為三服。(《千金要方》) ②治神經(jīng)衰弱:韭菜子、丹參各9克,茯神、何首烏各12克,五味子6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③治頑固性呃逆:韭菜子干品或炒后研末服,每次9~15克,每日2次。(南藥《中草藥學(xué)》) ④治耳聾:韭菜子(微炒)0.3克,頭發(fā)(燒灰)0.3克,巴豆(去心皮)0.15克。上件藥,用研令細,綿裹塞耳中,一日一換。(《圣惠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