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ng hāo
藥材名稱 | 青蒿 |
藥材拼音 | qīng hāo |
藥材別名 | 草蒿、臭蒿、臭青蒿、香絲草、酒餅草 |
英文名稱 | Artemisia apiacea |
功效分類 | 清虛熱藥 |
藥用部分 | 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L.的地上部分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具縱紋,多分枝,光滑無毛。葉互生,無毛,常為3回羽狀分裂。裂片短而細,先端尖,表面深綠色,有極小的粉末狀短柔毛,背面淡綠色,具細小的毛或粉末狀腺狀斑點;葉軸兩側(cè)具狹翅;葉柄基部稍擴大抱莖;莖上部的葉向上逐漸細小呈線形,無柄,基生葉在開花時凋謝。頭狀花序細小球形,具細軟短梗,排列成圓錐狀;總苞的苞片2~3層,無毛,外層卵形,綠色;內(nèi)層橢圓形,邊緣膜質(zhì),背面中央為綠色?;ㄍ虚L橢圓形,無毛;花皆為管狀花,黃色;雌花較少,圍于外層,雌蕊1枚,柱頭2裂,呈長叉狀開展;內(nèi)為兩性花,花冠先端分裂;雄蕊5枚,聚藥,藥先端呈三角形,基部兩側(cè)下延呈一短尖。瘦果橢圓形?;ㄆ?~10月,果期10~11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坡草地、荒地、河岸、路旁、村邊。分布于廣東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花盛開或結(jié)果時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莖,陰干或曬干。 |
藥材性狀 | 莖圓柱形,上部多分枝;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棱線;質(zhì)略硬,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卷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后為3回羽狀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面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辛。歸膽經(jīng)、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除骨蒸、截瘧。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虛熱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6~12克,煎服,入煎劑宜后下。用治溫病、暑熱、骨蒸勞熱、暑邪發(fā)熱、瘧疾、痢疾、陰虛發(fā)熱、瘡癢、濕熱黃疸等。 |
藥理研究 | 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蟲、抗腫瘤、解熱作用;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可減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縮力,降低冠脈流量,降低血壓,且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尚能保護肝臟,防護輻射,縮短戊巴比妥睡眠時間等。 |
化學(xué)成分 | 主含多種倍半萜內(nèi)酯、黃酮類、香豆素類、揮發(fā)油等。另含青蒿素、青蒿醇、青蒿酸、青蒿酸甲酯、槲皮素、小茴香酮、蒿屬香豆精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產(chǎn)后血虛,內(nèi)寒作瀉,及飲食停滯泄瀉者,勿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中暑:青蒿嫩葉搗爛,手捻成丸,黃豆大。新汲水吞下,數(shù)丸立愈。(《本草匯言》) ②治暑毒熱?。呵噍锶~30克,甘草3克。水煎服。(《圣濟總錄》) ③治溫瘧痰甚,但熱不寒:青蒿60克(童子小便浸,焙),黃丹15克為末。每服6克,白湯調(diào)下。(《仁存堂經(jīng)驗方》) ④治鼻中衄血:青蒿搗汁服之,并塞鼻中。(《衛(wèi)生易簡方》) ⑤治聤耳膿血出不止:青蒿搗末,綿裹納耳中。(《圣惠方》) ⑥治牙齒腫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濟急仙方》) ⑦治瘊子:新汲水按青蒿汁,調(diào)蛤粉敷之。(《百一選方》) ⑧治蜂螫人:嚼青蒿敷之。(《肘后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