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ē jiǎ
藥材名稱 | 鱉甲 |
藥材拼音 | biē jiǎ |
藥材別名 | 上甲、鱉殼、甲魚殼、團魚殼、鱉蓋子 |
英文名稱 | Trionycis Carapax |
功效分類 | 補陰藥 |
藥用部分 | 鱉科動物鱉Trionyx sinensis Weigmann的背甲。 |
(動)植物形態(tài) | 體呈橢圓形,背面中央凸起,邊緣凹入。頭尖,頸粗長,吻突出。眼小。頸基部無顆粒狀;頭頸可完全縮入甲內。背腹甲均無角質板而被有軟皮。背面橄欖綠色或黑棕色,上有表皮形成的小疣,呈縱行排列;邊緣柔軟,俗稱裙邊。腹面黃白色,有淡綠色班。背、腹骨板間無緣板接連。前肢5指,僅內側3指有爪;后肢趾亦同。指、趾間具蹼。 |
產地分布 | 多生活于湖泊、小河及池塘里。分布于我國除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外的各地。 |
采收加工 | 3~9月捕捉。捕得后,砍去鱉頭,將鱉身置沸水中煮l~2小時,至甲上硬皮能脫落時取出,剝下背甲,刮凈殘肉后曬干。 |
藥材性狀 | 橢圓形或卵圓形,背面隆起。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綠色,有細網紋及灰白色斑點,中間有1條縱棱,兩側各有左右對稱的橫凹紋8條,外皮脫落后,可見鋸齒狀嵌接縫。內表面類白色,中間有一條脊椎,兩側各有肋骨8條伸出邊緣。質堅硬。氣微腥,味微咸。 |
性味歸經 | 性微寒,味咸。歸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退熱除蒸。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陰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24克,搗碎先煎;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用治陰虛發(fā)熱、勞熱骨蒸、虛風內動、經閉,癥瘕。 |
藥理研究 | 鱉甲有補血、抗肝纖維化、抗癌作用,并可增強實驗動物免疫力。 |
化學成分 | 鱉甲含動物膠、角蛋白、骨膠原以及維生素D等。尚含17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及碳酸鈣、磷酸鈣等。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食少便溏及孕婦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久患咳嗽肺虛成勞瘵,及吐血,咯血等證:鱉甲(醋炙)、阿膠(炒)各30克,鹿角霜10克,甘草15克。上為末。每服9克,水一盞,韭白一莖長三寸,煎八分,食后服。(《古今醫(yī)統(tǒng)》) ②治久患勞瘧瘴等:鱉甲90克,酥炙令黃,為末。臨發(fā)時溫酒調下6克。(《圣惠方》) ③治癖?。瑚M甲、訶黎勒皮、干姜等分。研末為丸。空心下三十丸,再服。(《藥性論》) ④治小兒癇:鱉甲炙令黃,搗為末。取3克,乳服。亦可蜜丸如小豆大服。(《子母秘錄》) ⑤治慢性肝炎,肝脾腫大,轉氨酶偏高:鱉甲30克,丹參、垂盆草各15克,鱉甲先煎60分鐘,后下其他藥,煎水服。每日服1劑,每劑藥煎2次,上午、下午各服1次。(《補益藥治病與健身》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