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ǒu gǔ yè
藥材名稱 | 枸骨葉 |
藥材拼音 | gǒu gǔ yè |
藥材別名 | 功勞葉、鳥不宿葉、八角刺、枸骨刺 |
英文名稱 | holly leaf |
功效分類 | 平抑肝陽藥 |
藥用部分 | 冬青科植物枸骨Ilex cornuta Lindl. ex Paxt.的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4米。樹皮灰白色,平滑,枝條繁密。葉互生,硬革質(zhì),近方形,長4~10厘米,寬1.5~3厘米,一端較寬,有3枚尖硬刺齒,中央的刺齒向下反卷,基部兩側(cè)各有刺1~2;老樹的葉橢圓形,常無刺或僅葉先端有刺;上面綠色,有光澤;葉柄短?;s性,簇生于二年生枝上;花萼4裂;花瓣4,黃綠色,基部愈合;雄蕊4枚;子房上位,4~6室。果實(shí)球形,鮮紅色?;ㄆ?~5月,果期9~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坡、谷地、溪邊雜木林或灌叢中;庭園常有栽培。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各地。 |
采收加工 | 秋季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
藥材性狀 | 類長方形或矩圓狀長方形,偶有長卵形,長3~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具3枚較大的硬刺齒,頂端1枚常反曲,基部平截或?qū)捫ㄐ?,兩?cè)有時(shí)各具刺齒1~3枚,邊緣稍反卷;長卵圓形葉常無刺。上表面黃綠色或綠褐色,有光澤,下表面灰黃色或灰綠色。葉脈羽狀,葉柄較短。革質(zhì),硬而厚。氣微,味微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涼,味苦。歸肝經(jīng)、腎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養(yǎng)陰、平肝、益腎。屬平肝息風(fēng)藥下屬分類的平抑肝陽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9~15克,水煎服。用治肺癆咯血、骨蒸潮熱、頭暈?zāi)垦?、高血壓?/td> |
藥理研究 | 有的地區(qū)作苦丁茶用,無毒性反應(yīng)。近年來對其藥理作用有一定研究,其中以避孕及抗早孕的研究最為突出。 |
化學(xué)成分 | 含冬青苷Ⅰ甲酯、冬青苷Ⅱ、羽扇豆醇、熊果酸、胡蘿卜苷、地榆苷Ⅱ、地榆苷Ⅰ、苦丁茶苷甲、苦丁茶苷乙、苦丁茶苷丙、苦丁茶苷丁。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及腎陽不足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勞傷失血痿弱:每用枸骨葉數(shù)斤,去刺,入紅棗二三斤,熬膏蜜收。(《本經(jīng)逢原》) ②治肺癆:枸骨嫩葉30克,烘干,開水泡、當(dāng)茶飲。(《湖南藥物志》) ③治肺結(jié)核咯血,潮熱:枸骨葉、沙參、麥冬、白及各9~15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④治肝腎陰虛,頭暈,耳鳴,腰膝酸痛:枸骨葉、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各9~15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⑤治腰肌勞損、腰骶疼痛:枸骨葉15克,桑寄生15克,豬腰子1對,水燉去藥渣,兌黃酒適量,食肉喝湯。(《安徽中草藥》) ⑥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鮮枸骨嫩枝葉120克(搗爛),加白酒360克,浸1天。每晚睡前溫服15~30克。(《安徽中草藥》) ⑦治癰癤瘡毒:鮮枸骨葉切碎,加酒糟搗爛外敷,干則換。(《安徽中草藥》) ⑧治白癜風(fēng):鮮枸骨葉絞汁或濃煎收膏,涂搽患處。(《湖北中草藥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