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 fèi cǎo
藥材名稱 | 金沸草 |
藥材拼音 | jīn fèi cǎo |
藥材別名 | 旋覆花、黃熟花、金沸花 |
英文名稱 | Japanese inula herb |
功效分類 | 溫化寒痰藥 |
藥用部分 | 菊科植物旋覆花lnula japonica Thunb.的地上部分。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莖具縱棱,綠色或微帶紫紅色。葉互生,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窄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稍狹,有時呈小耳、半抱莖,全緣或具細(xì)鋸齒,上表面綠色,疏被糙毛,下表面淡綠色,密被糙伏毛。頭狀花序少數(shù)或多數(shù),頂生,呈傘房狀排列;花序梗被白毛;近花序處通常有1披針形的苞片,被柔毛;總苞半圓形,總苞片數(shù)層,外層披針形,內(nèi)層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干膜質(zhì),外面被毛或僅具緣毛;花托微凸;舌狀花1層,黃色,雌性,花冠先端3淺裂,基部兩側(cè)稍聯(lián)合呈管狀,雌蕊1,子房下位,具棱,被白色短硬毛,花柱線形,柱頭2裂;管狀花兩性,位于花序的中央,花冠先端5齒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雄蕊5,聚藥,花絲分離而短,雌蕊l,花柱線形,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被白色硬毛,冠毛白色?;ㄆ?~10月,果期9~11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谷、河灘、田埂、路邊等較潮濕處。分布于我國東部各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曬干。 |
藥材性狀 | 莖圓柱形,長30~60厘米,直徑2~5毫米,表面綠褐色或暗棕色,有多數(shù)細(xì)縱紋;質(zhì)脆,斷面黃白色,纖維狀,髓部中空。葉互生,葉片披針形或長圓形,多破碎,綠黑色或綠灰色,基部漸窄,無柄,全緣或有疏齒;葉脈有背面隆起,中脈1條,側(cè)脈8~ 13對。有時可見莖端生有扁球形的干燥花序,直徑1~1.5厘米。氣微,味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苦、辛、咸。歸肺經(jīng)、大腸經(jīng)。 |
功效作用 | 降氣、化痰、行水。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4.5~9克,外用鮮用搗汁搗敷或煎水洗。用治風(fēng)寒咳嗽、痰飲痰喘、脅下脹痛、疔瘡、腫毒。 |
藥理研究 | 研究顯示,它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特別是對單純皰疹病毒(I型)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這一發(fā)現(xiàn)為金沸草在治療相關(guān)疾病中的應(yīng)用提供了科學(xué)依據(jù)。 |
化學(xué)成分 | 含旋覆花次內(nèi)酯、蒲公英甾醇等成分。有平喘、止咳、抗菌等藥理作用。 |
使用禁忌 | 陰虛勞咳及溫?zé)嵩锼哉呒捎谩?/td> |
配伍藥方 | 1.《千金翼方》中的金沸草散,處方為金沸草、前胡、甘草(炙),各一錢。麻黃(去節(jié))、芍藥,各一錢半。荊芥穗、半夏,各二錢。功能主治為治肺經(jīng)受風(fēng),頭目昏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及時疫寒熱。 2.《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金沸草散,處方為旋覆花(去梗)、麻黃(去節(jié))、前胡(去蘆),各三兩。荊芥穗四兩,甘草(炒)、半夏(湯洗七次.姜汁浸)、赤芍藥,各一兩。功能主治為治風(fēng)化痰,除頭目昏痛,頸項(xiàng)強(qiáng)急,往來寒熱,肢體煩疼,胸膈滿悶,痰涎不利,咳嗽喘滿,涕唾稠粘,及治時行寒疫,壯熱惡風(fēng)。 3.《博濟(jì)方》中的金沸草散,處方為荊芥穗120克、旋復(fù)花90克、前胡90克、半夏30克(洗凈,姜汁浸)、赤芍藥30克、麻黃(去節(jié))90克、甘草30克。制法為上藥七味同為細(xì)末。功能主治為治外感風(fēng)寒,惡寒發(fā)熱,頭目昏痛,頸項(xiàng)強(qiáng)急,肢體煩疼,胸膈滿悶,咳嗽喘滿,痰涎不利,涕唾稠粘。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