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ái huā shé shé cǎo
藥材名稱 | 白花蛇舌草 |
藥材拼音 | bái huā shé shé cǎo |
藥材別名 | 蛇舌草、蛇刪草、目目生珠草、蛇針草、節(jié)節(jié)結(jié)蕊草 |
英文名稱 | Oldenlandia diffusa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Oldenlandia diffusa (Willd) Roxb.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小草本。莖略扁,細(xì)長(zhǎng)。葉對(duì)生,膜質(zhì),無柄,線形,頂端急尖,僅具1條主脈;托葉基部合生,頂端芒尖。春、夏季開花;花單生或成對(duì)生于葉腋,無花?;蛴卸痰幕ü?;萼管球形,4裂,裂片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有緣毛;花冠白色,管狀,頂部4裂,裂片卵狀長(zhǎng)圓形;雄蕊4枚,著生于冠管喉部,花藥突出冠管外;花柱頂端2裂,裂片擴(kuò)展。蒴果膜質(zhì),扁球形,頂部有宿存的萼檐裂片。種子細(xì)小,有棱。果期8~9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水田田埂和潮濕的曠地上。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材性狀 | 白花蛇舌草的全草扭纏成團(tuán)狀,灰綠色或灰棕色。有主根1條,須根纖細(xì)。莖細(xì)而卷曲,質(zhì)脆易折斷,中央有白色髓部。葉多破碎,極皺縮,易脫落;有托葉?;ㄒ干?,多具梗。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涼,味微苦、微甘。歸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小腸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利濕、解毒、抗癌。屬清熱藥下屬中的清熱解毒藥(一說為抗腫瘤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白花蛇舌草用量50~100克或搗汁,煎服。外用:搗敷。用治肺熱喘咳、咽喉腫痛;濕熱黃疸、胃炎、膽囊炎、膽石癥;腸炎、痢疾、腎盂腎炎、尿道炎、盆腔炎;熱毒瘡瘍、肺癰、腸癰、毒蛇咬傷。內(nèi)服外敷均可。 |
藥理研究 | 增強(qiáng)免疫功能;有抗菌作用,抗腫瘤;白花蛇舌草對(duì)離體兔腸大劑量呈顯著的抑制功效與作用,并可對(duì)抗乙酰膽堿或腎上腺素引起的腸興奮或抑制作用。增強(qiáng)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 |
化學(xué)成分 | 揮發(fā)油中提取得34種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對(duì)乙烯基苯酚、對(duì)乙烯基愈創(chuàng)木酚和芳樟醇。另含有2-甲基-3-羥基-4-甲氧基葸醌、車葉草苷酸、雞屎藤次苷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陰疽,脾胃虛寒,孕婦慎用。 |
配伍藥方 | 1.治急慢性腹瀉:鮮白花蛇舌草120克,煎水內(nèi)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2.治咽喉腫痛、結(jié)合膜炎:白花蛇舌草鮮全草30~60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3.治闌尾炎:白花蛇舌草30克,金銀花、敗醬草各18克,紅藤15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4.治毒蛇咬傷:鮮白花蛇舌草全草30~60克。搗爛絞汁或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5.治胃癌,食管癌,直腸癌:白花蛇舌草75克,薏苡仁30克,黃藥子10克,烏藥3克,龍葵3克,烏梅6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6.治跌打損傷:鮮白花蛇舌草120克。水酒各半煎。內(nèi)服。(《江西草藥手冊(cè)》) 7.治泌尿系感染:白花蛇舌草全草30克,野菊花30克,金銀花30克,石韋15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rùn)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