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ān bèi mǔ
藥材名稱 | 川貝母 |
藥材拼音 | chuān bèi mǔ |
藥材別名 | 卷葉貝母、松貝、青貝、爐貝 |
英文名稱 | 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
功效分類 | 清化熱痰藥 |
藥用部分 | 川貝母的藥用部位為其鱗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態(tài)變化較大。鱗卵圓形,由2枚鱗片組成。莖直立,無毛,綠色或深紫色。葉通常對生,少數(shù)在中部兼有散生或輪生,葉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紊o頂,紫色至黃綠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數(shù)僅有斑點或條紋;每花有3枚葉狀苞片,狹長;花被片6,2輪排列,內(nèi)輪3片近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蜜腺窩在背面明顯突出;雄蕊6枚,長約為花被片的3/5,花藥近基著生,花絲多少具小乳突;柱頭裂片外展。蒴果長圓形,棱上具窄翅?;ㄆ?~7月,果期8~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海拔2800~4700米林中、灌叢下、草地、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巖縫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或積雪融化時采挖,除去須根、粗皮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 |
藥材性狀 | 1.松貝:圓錐形或心臟形,直徑4~6毫米,高4~6毫米。表面類白色,較光滑,外層兩鱗片大小懸殊,緊密抱合,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或兩鱗片大小相近,頂端較尖或鈍圓,閉合或開裂,底部較平整,有的不甚平整,氣微,味微苦。 2.青貝:呈類扁球形,高0.4~1.4厘米,直徑0.4~1.6厘米。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nèi)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 3.爐貝:呈長圓錐形,高0.7~2.5厘米,直徑0.5~2.5厘米。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4.栽培品:呈類扁球形或短圓柱形,高0.5~2厘米,直徑1~2.5厘米。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稍粗糙,有的具淺黃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多開裂而較平。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微寒,味苦、甘。歸肺經(jīng)、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清化熱痰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6~10克,煎湯服。用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結(jié)、肺癰、癭瘤、瘰疬、喉痹、乳癰。 |
藥理研究 | 動物實驗表明,提取物有止咳化痰、降壓、消炎作用。體外實驗表明,川貝堿可引起豚鼠子宮收縮、抑制兔小腸收縮。兔靜脈注射川貝堿可使血糖增高。醇提液灌服,可明顯提高小鼠耐受常壓缺氧能力。體外抗菌試驗表明,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明顯抑制作用。 |
化學成分 | 主要含西貝母堿、川貝堿、松貝堿、西貝素、川貝酮堿等多種生物堿。還含蔗糖、硬脂酸、軟脂酸、咖啡酸、阿魏酸、貝母乙素、貝母辛、白爐貝素、β-谷固醇、β-谷甾醇等。 |
使用禁忌 | 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革烏、附子同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咳嗽:川貝母(大者,去心,熬炒令黃)十枚,阿膠(炙燥)、甘草(炙,銼)各15克。上三味搗羅為細散。每服6克,臨臥前糯米飲調(diào)下。(《圣濟總錄》貝母散) ②治百日咳:白花蛇5克,川貝母10克,生甘草10克,以上三味,粉碎,過篩,混合均勻??诜看?.5~3克,1日3次。[《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4,3(4):43] ③治吐血、衄血,或發(fā)或止,皆心經(jīng)積熱所致:川貝母(炮令黃)30克。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漿調(diào)下6克。(《圣惠方》) ④治乳癰:川貝母、金銀花各60克。上為細末,每服9克,好酒調(diào),食后服。(《普濟方》) ⑤下乳:牡蠣、知母、川貝母,三物為細末,同豬蹄湯調(diào)下。(《湯液本草》三母散)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