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ǎo dòu kòu
藥材名稱 | 草豆蔻 |
藥材拼音 | cǎo dòu kòu |
藥材別名 | 豆蔻、草蔻、草蔻仁、草果 |
英文名稱 | Alpinia katsumadai |
功效分類 | 化濕藥 |
藥用部分 | 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的成熟種子。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葉2列;葉片狹橢圓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有緣毛,上面光滑或微被毛,下面被疏毛;葉柄短;葉鞘膜質(zhì),抱莖;葉舌廣卵形,革質(zhì)??偁罨ㄐ蝽斏?,直立,花序軸密被黃色粗柔毛;花梗被柔毛;小苞片闊橢圓形,白色,先端鈍圓,有l(wèi)短尖,外面密生粗毛,基部聯(lián)合呈閉合狀,緊抱花蕾;花萼鐘狀,白色,先端有不等大的3鈍齒;花冠上部3裂,中裂片較大,長(zhǎng)圓形,兩側(cè)裂片橢圓形,中下部與唇瓣背部聯(lián)合,唇瓣闊卵形,白色,先端淺裂,邊緣具缺刻,前部具紅色或紅黑色條狀紋理,后部具淡紫紅色斑點(diǎn);側(cè)生退化雄蕊披針形或不存在,可育雄蕊l枚,花藥橢圓形;子房下位,密被淡黃色絹毛。蒴果近圓球形,外被粗毛,萼宿存,熟時(shí)黃綠色。種子卵狀多角形,表面灰棕色,被有灰白色假種皮。花期4~6月,果期5~8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溝谷、河邊以及林緣陰濕處或草叢中。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摘近成熟果實(shí),曬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燙曬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團(tuán),曬干。 |
藥材性狀 | 草豆蔻藥材類球形。表面灰褐色,中間有黃白色的隔膜,將種子團(tuán)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多數(shù),粘連緊密,種子團(tuán)略光滑。種子為卵圓狀多面體,外被淡棕色膜質(zhì)假種皮,種背一端有種臍。質(zhì)硬,將種子沿種背縱剖兩瓣,縱斷面觀呈斜心形,種皮沿種脊向內(nèi)伸入部分約占整個(gè)表面積的1/2;胚乳灰白色。氣香,味辛、微苦。 |
性味歸經(jīng) | 味辛,性溫。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燥濕健脾、溫胃止嘔。屬化濕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3~6克,煎服。草豆蔻用治寒濕內(nèi)阻、脘腹脹滿冷痛、噯氣嘔逆、不思飲食。 |
藥理研究 | 10%浸出液可使胃蛋白酶的活力顯著升高。草豆蔻還可與花椒、八角和肉桂等藥材配合使用作為食品調(diào)味劑,可去除魚、肉等食品的異味。 |
化學(xué)成分 | 草豆蔻含揮發(fā)油、黃酮類和皂苷等成分。揮發(fā)油中含桉油精、a-蛇麻烯(a-humulene) 、反-麝子油醇(trans-farnesol)等,并含豆蔻素(cardamomin)、喬松素、榿木酮、山姜素(alpinetin)和、5,6-去氫卡瓦胡椒素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不宜久煎。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者禁服,無(wú)寒濕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小兒霍亂吐瀉:草豆蔻、檳榔、甘草等分。上為末。姜煎3克,空心服。(《普濟(jì)方》) ②治心腹脹滿,短氣:草豆蔻30克,去皮為末。以木瓜、生姜湯下1.5克。(《千金要方》) ③治大腸虛冷腹痛,不思飲食:草豆蔻45克,白術(shù)、高良姜各0.9克,陳橘皮、厚樸各0.3克。上為細(xì)末;每服6克,水一中盞煎至七分,空心食前和滓溫服。(《雞峰普濟(jì)方》草豆蔻散) ④治虛寒泄瀉,腹痛無(wú)度:厚樸(姜制)60克,肉果(面煨)十枚,草豆蔻(煨)十枚。上為末,每服6克,水煎服。(《赤水玄珠》草果散)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rùn)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