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ān liàn zi
藥材名稱 | 川楝子 |
藥材拼音 | chuān liàn zi |
藥材別名 | 金鈴子、苦楝子、楝子、楝樹果、川楝樹子、川楝實 |
英文名稱 | Fructus toosendan |
功效分類 | 理氣藥 |
藥用部分 | 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成熟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落葉喬木,高達(dá)10米以上。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2回羽狀復(fù)葉,小葉5~11,有短柄,葉片狹卵形或長卵形,長4~7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常偏斜,全緣或有疏小齒,幼時兩面密被黃色星狀毛,后僅主脈及葉面有小疏毛,圓錐花序腋生?;ㄝ?~6,花瓣5~6,紫色或淡紫色,雄蕊為花瓣的2倍,花絲連合成筒狀,子房上位,瓶狀,6~8室。核果橢圓形或近圓形,長15~3厘米,直徑1.3~2.5厘米,黃色或黃棕色,內(nèi)果皮木質(zhì)堅硬,通常有6~8棱。種子扁平,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1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平原、丘陵或者栽培。分布于陜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干燥。 |
藥材性狀 | 類球形。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zhì),與果肉間常呈空隙,果肉松軟,淡黃色。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zhì)堅硬,兩端平截,種子黑棕色。氣特異,味酸、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有小毒。歸肝經(jīng)、小腸經(jīng)、膀胱經(jīng)。 |
功效作用 | 舒肝、行氣、止痛、驅(qū)蟲。屬理氣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4.5~9克,煎湯內(nèi)服,用治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 |
藥理研究 | 阻斷神經(jīng)肌肉接頭間的傳遞;驅(qū)蟲;抑菌。 |
化學(xué)成分 | 含驅(qū)蛔有效成分川楝素(toosendanin),以及多種苦味的三萜成分,苦楝子酮(melianone)、脂苦楝子醇(lipomelianol)、苦楝子酮,21-O-乙酰川楝子三醇(21-O-acetyltoosendantriol),21-O-甲基川楝子五醇(21-O-methyltoosendan-pentaol)、梣皮樹脂醇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者忌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熱厥心痛,或發(fā)或止,久治不愈者:川楝子、玄胡各30克,上為細(xì)末。每服9克,酒調(diào)下。(《保命集》金鈴子散) ②治肋間神經(jīng)痛:川楝子9克,橘絡(luò)6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③治妊娠心氣痛:川楝子、茴香(炒)各9克,艾葉末(鹽炒)4.5克。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衛(wèi)生寶鑒》火龍散) ④治凍瘡:川楝子120克。水煎后乘熱熏患處,再將藥水泡洗。(《湖北中草藥志》) ⑤治寒疝疼痛:川楝子12克,木香9克,茴香6克,吳茱萸(湯泡)3克。水煎。(《醫(yī)方集解》導(dǎo)氣湯)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