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ū yào
藥材名稱 | 烏藥 |
藥材拼音 | wū yào |
藥材別名 | 天臺烏藥、臺烏、臺烏藥、矮樟根、鯽魚姜 |
英文名稱 | the root of three-nerved spicebush |
功效分類 | 理氣藥 |
藥用部分 | 樟科植物烏藥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的塊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根木質,膨大粗壯,略呈念珠狀。樹皮灰綠色。小枝幼時密被銹色短柔毛,老時平滑無毛;莖枝堅韌,不易斷。葉互生,革質,橢圓形至倒卵形,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除中脈外,均光滑無毛,下面灰白色,被淡褐色長柔毛,后變光滑,基出三脈,極明顯;葉柄短有短柔毛。傘形花序腋生,幾無總梗;小花梗被毛,簇生多數(shù)小花;花單性,雌雄異株,黃綠色;花被廣橢圓形,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輪,最內一輪的基部有腺體;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核果近球形,初綠色,成熟后變黑色?;ㄆ?~4月,果期9~10月。 |
產地分布 | 生于向陽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緣以及山麓、曠野等處。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等地。 |
采收加工 | 冬、春二季采挖;以初夏采者粉性大,質量好。挖取后,除去須根,洗凈曬干,商品稱為“烏藥個”。如刮去栓皮,切片,烘干者,稱為“烏藥片”。 |
藥材性狀 | 根紡錘形,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成連珠狀,稱“烏藥珠”。長5~15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有細縱紋及稀疏的細根痕,有的中有環(huán)狀裂紋。質極堅硬,不易折斷,斷面棕白色。氣芳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烏藥片近圓形,厚1~5毫米或更薄,切面黃白色至淡黃色而微紅,有放射性紋理(木射線)和環(huán)紋(年輪)。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歸肺經、脾經、腎經、膀胱經。 |
功效作用 | 順氣、開郁、散寒、止痛。屬理氣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9克;磨汁或入丸、散。用治氣逆胸腹脹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腳氣、小便頻數(shù)等。 |
藥理研究 | 有增強胃腸活動、止痛、止血、保肝、抗菌、平喘、抗組胺、止血、抗單純皰疹病毒、抗癌等藥理作用,對離體平滑肌有興奮和抑制的雙重作用。 |
化學成分 | 主要含揮發(fā)油成分。含多種倍半萜類成分,有一些屬于桉烷的生物堿,有一些屬于烏藥烷的衍生物;此外,還含有生物堿、烏藥醚內酯、烏藥內酯、新烏藥內酯、烏藥烯、α-姜黃烯、烏藥醚、雙香樟內酯等。 |
使用禁忌 | 氣虛及內熱證患者禁服,孕婦及體虛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氣喘:烏藥末、麻黃五合,韭菜絞汁一碗,沖末藥服即止,不止再服。(《心醫(yī)集》) ②治男子氣厥頭痛,婦人氣盛頭痛及產后頭痛:川芎、烏藥,上等分。為細末,每服6克,臘茶清調服,或用蔥茶湯調服,并食后。(《嚴氏濟生方》) ③治小腸氣痛不可忍:烏藥(搗碎,酒浸一宿)、良姜、舶上茴香、青皮(去白)各30克。為末。每服6克,以發(fā)時熱酒調下。(《衛(wèi)生易簡方》) ④治室女月水不調或赤或濁,斷續(xù)不定,心膈迷悶,腹臟撮痛:烏藥60克,當歸(切、焙),蓬莪術(炮)各30克。為細末。每服6克,以溫酒調下。(《圣濟總錄》烏藥散) ⑤治小兒慢驚,昏沉或搐:烏藥磨水灌之。(《濟急仙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