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ǐ huí xiāng
藥材名稱 | 水茴香 |
藥材拼音 | shuǐ huí xiāng |
藥材別名 | 水八角、水薄荷、水荊芥 |
英文名稱 | phellandrium |
功效分類 | 理氣藥 |
藥用部分 | 玄參科植物大葉石龍尾Limnophila rugosa (Roth) Merr.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芳香草本。莖多數(shù),粗壯,高30~60厘米,幼時(shí)被毛,老則禿凈。單葉對(duì)生,革質(zhì);葉片橢圓形或卵形,先端鈍或近短尖,基部漸狹,邊緣小鈍齒,上面多皺紋,有白毛,下面散生多數(shù)小腺點(diǎn)。頭狀花序腋生,無柄或有短炳;小花無柄;小苞片l枚,線狀披針形;萼被柔毛,裂片披針形;花冠管圓柱形,先端多少二唇形,藍(lán)紫色,口部黃色,上唇全緣或2裂,下唇3裂,擴(kuò)展;雄蕊4枚,2強(qiáng),內(nèi)藏;子房上位,2室,花柱單生,頂端下彎。蒴果橢圓形,約與萼等長(zhǎng)?;ㄆ谇锛?。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野溝邊陰濕地。分布于福建、臺(tái)灣、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
采收加工 | 秋季霜采收,除去泥沙,洗凈,曬干。 |
藥材性狀 | 莖黃棕色,有膨大的節(jié);葉多脫落或皺縮卷曲,灰棕色,對(duì)光照視有多數(shù)透明腺點(diǎn)。揉之有八角香氣,味微苦、辛。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辛、甘。歸肺經(jīng)、脾經(jīng)、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健脾利濕、理氣化痰。屬理氣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6~15克,煎湯內(nèi)服,用治水腫、胃痛、胸腹脹滿、咳嗽氣喘、小兒乳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患處,用治瘡癤。 |
藥理研究 | 水茴香具有抗炎、抗腫瘤、抗氧化、保肝等藥理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莖葉含精油,主要成分為芳樟醇,受草腦,順式及反式茴香腦,茴香醛,茴香丙酮,丁香烯,葎草烯,異愈創(chuàng)木烯?;ㄇo的精油中含胡椒酚甲醚,茴香醛及基他5種成分。地上部分及根含5-羥基-7,8,2,4-四甲氧基黃酮,三十一烷醇,熊果酸,白樺脂醇,白樺脂酸,石吊蘭素,去甲氧基蘇打基亭。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水茴香+茜草:可治療急性關(guān)節(jié)炎,具有明顯的抗炎和消腫作用。具體來說,取水茴香15克、茜草10克,加水煎煮后,用藥液熏洗患處,早晚各一次。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rùn)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