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ǔ yá
藥材名稱 | 谷芽 |
藥材拼音 | gǔ yá |
藥材別名 | 粟芽、蘗米、谷蘗、稻蘗、稻芽 |
英文名稱 | rice sprout |
功效分類 | 消食藥 |
藥用部分 | 禾本科植物粟Setaria italica (L.) Beauv,的成熟果實(shí)經(jīng)發(fā)芽干燥而成(也有用稻的穎果經(jīng)發(fā)芽而成)。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桿直立,光滑。葉片條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尖長,基部圓形,下面較禿凈,上面粗糙;葉鞘光滑無毛,鞘口處有柔毛,略具纖毛。頂生圓錐花序穗狀,通常下垂,穗軸密被細(xì)毛;小穗橢圓形,基部有剛毛1~3條,剛毛通常褐色或紫色,稀有綠色;第一穎卵形,長約為小穗的1/3,3脈;第二穎橢圓形,與不孕小花的外稃等長,5~7脈;不孕小花的外稃橢圓形,結(jié)實(shí)小花的外稃平凸?fàn)顧E圓形,3脈,表面有皺紋內(nèi)卷,包著內(nèi)稃。谷粒與第一外稃等長,卵狀或圓球形,具細(xì)點(diǎn)狀皺紋,成熟后與其他小穗部分脫離。花期夏、秋季。 |
產(chǎn)地分布 | 全國各地均產(chǎn)。 |
采收加工 | 將粟谷用水浸泡后,保持適宜的濕度、溫度,待須根長至約4毫米時,干燥。 |
藥材性狀 | 類圓形,直徑約2毫米,頂端鈍圓,基部略尖。外殼為革質(zhì)的稃片,淡黃色,具點(diǎn)狀皺紋,下端有初生的細(xì)須根,長2~5毫米,剝?nèi)ワ瑑?nèi)含淡黃色或黃白色穎果(小米)1粒。無臭,味微甘。 出芽率不得少于85%。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甘。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消食和中、健脾開胃。屬消食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9~15克。用治食積不消、腹脹口臭、脾胃虛弱、不饑食少等。 |
藥理研究 | 所含消化酶及維生素B有助消化作用;煎煮及炒谷芽會降低消食效力。 |
化學(xué)成分 | 主要含酵母菌、淀粉酶、維生素、淀粉、麥芽糖、膽堿、多種氨基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胃下垂者忌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炒谷芽12克,炒神曲9克,麥芽12克,炒山楂9克,雞內(nèi)金9克。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胸悶腹脹:炒谷芽12克,炒萊菔子9克,陳皮9克。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