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ì yún cǎo
藥材名稱 | 翠云草 |
藥材拼音 | cuì yún cǎo |
藥材別名 | 藍(lán)地柏、綠絨草、地柏葉、金雞獨(dú)立草、翠翎草、矮腳鳳毛、孔雀花、翠羽草、神錦花、鳳尾草、水松、龍柏草、虱子草 |
英文名稱 | uncinata spikemoss herb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來(lái)源于卷柏科植物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 (Desv.) Spring.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中型伏地蔓生蕨。主莖伏地蔓生,長(zhǎng)約1米,分枝疏生。節(jié)處有不定根,葉卵形,二列疏生。多回分叉。營(yíng)養(yǎng)葉二型,背腹各二列,腹葉長(zhǎng)卵形,背葉矩圓形,全緣,向兩側(cè)平展。孢子囊穗四棱形,孢子葉卵狀三角形,四列呈覆瓦狀排列。孢子二形。 |
產(chǎn)地分布 | 野生于潮濕山谷林下,腐殖質(zhì)土、巖石上。分布于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四川等地。 |
采收加工 | 3~7月剪取嫩枝,切成小段,曬干。 |
藥材性狀 | 呈長(zhǎng)1~1.5厘米的段。主莖直徑約0.1~0.2毫米,有縱棱,淡黃色或黃綠色。主莖上味較大,疏生,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全緣。分枝上的葉密生,二型。孢子囊穗四棱柱形,長(zhǎng)約1厘米。質(zhì)較柔嫩。略具草腥氣,味微甜、微澀。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涼,味甘、淡。歸經(jīng)肺經(jīng)、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湖北省中藥材標(biāo)準(zhǔn)》(2009年版)]。 |
功效作用 | 清熱利濕、解毒、祛瘀、止血、止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15~30克,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曬干研粉外敷。用治黃疸、痢疾、水腫、風(fēng)濕痹痛、咳嗽吐血、喉痛、痔漏、燙傷、外傷出血。 |
藥理研究 | 100%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穗花杉雙黃酮等黃酮類化合物。另含海藻糖約1.6%。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謹(jǐn)慎用藥。 |
配伍藥方 | ①治腸炎,痢疾:翠云草、馬齒莧各30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②治水腫:鮮(翠云草)全草60克。水煎服,日服2次,忌鹽100日。(《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積傷胸脅悶痛:干翠云草30克,和墨魚(yú)干同煮食。(《福建中草藥》) ④治黃疸:翠云草30克,秋海棠根3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⑤治火燙傷:(翠云草)全草炙存性,研細(xì)末,用青油(桕子油)調(diào)敷傷處。(《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⑥治夏季感冒:翠云草(鮮)60克,香薷15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cè)》) ⑦治急、慢性腎炎:翠云草30克,加水適量,煎至300毫升。每服150毫升,每日2次。(《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rùn)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