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ā jiǎo lián
藥材名稱 | 八角蓮 |
藥材拼音 | bā jiǎo lián |
藥材別名 | 八角連、金魁蓮、旱八角、葉下花、一把傘、馬眼蓮、獨葉一枝花、八角盤、六角蓮、獨腳蓮、獨角蓮、八角金盤、山荷葉 |
英文名稱 | sixangular dysosma rhizome |
功效分類 | 拔毒生肌藥 |
藥用部分 | 本品為小檗科植物八角蓮Dysosma versipellis(Hance)M.Cheng ex Ying、六角蓮D.pleiantha(Hance)Woods.[D.hispida(Hao)Chun]和川八角蓮D.veithchii(Hemsl. et wils.)Fu ex Ying的根及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八角蓮:多年生草本,植株高40~150厘米。根狀莖粗狀,橫生,多須根;莖直立,不分枝,無毛,淡綠色。莖生葉2枚,薄紙質,互生,盾狀,近圓形,直徑達30厘米,4~9掌狀淺裂,裂片闊三角形,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5~4厘米,基部寬5~7厘米,先端銳尖,不分裂,上面無毛,背面被柔毛,葉脈明顯隆起,邊緣具細齒;下部葉的柄長12~25厘米,上部葉柄長1~3厘米?;ü@w細、下彎、被柔毛;花深紅色,5~8朵簇生于離葉基部不遠處,下垂;萼片6,長圓狀橢圓形,長0.6~1.8厘米,寬6~8毫米,先端急尖,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花瓣6,勺狀倒卵形,長約2.5厘米,寬約8毫米,無毛;雄蕊6,長約1.8厘米,花絲短于花藥,藥隔先端急尖,無毛;子房橢圓形,無毛,花柱短,柱頭盾狀。漿果橢圓形,長約4厘米,直徑約3.5厘米。種子多數(shù)?;ㄆ?~6月,果期5~9月。六角蓮與八角蓮的區(qū)別為:葉通常2片,對生,葉片長圓形或近圓形,6~9淺裂,裂片寬三角狀卵形?;ㄉ趦汕o生葉柄交叉處。川八角蓮與八角蓮的區(qū)別:莖多汁,基部被棕色大鱗片。葉互生,紙質,2片;葉片圓形,直徑約20厘米,6-8掌狀深裂幾達中部,裂片楔狀矩圓形,先端常3裂,小裂片三角形,葉中部紅棕色,下面葉脈有蔬柔毛,后變無毛。花2-6朵,叢生于莖頂葉柄分叉處的腋間?;ㄆ?~6月,果期8-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谷山坡雜木林中陰濕地方。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西藏等省區(qū)。 |
采收加工 | 根莖洗凈泥沙,曬干,切斷備用。亦可鮮用。 |
藥材性狀 | 八角蓮呈扁長的結節(jié)狀,長6~15厘米,直徑2~4厘米。表面黃棕色至棕褐色,上面有凹陷的莖基痕,陷窩略重疊,連珠狀排列,莖基痕邊緣有環(huán)狀皺紋,底部可見筋脈點突起;下面略平坦,殘留須根痕。質硬而脆,結節(jié)處易折斷,斷面淡紅棕色或黃白色。氣微,味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涼,味苦、辛,有毒。歸肺經(jīng)、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化痰散結,祛瘀止痛,清熱解毒。屬拔毒生肌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水煎服,3~9克;外用,搗敷或磨涂、醋調敷患處。主治咳嗽、咽喉腫痛、瘰疬、癭瘤、癰腫、疔瘡、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痹證。 |
藥理研究 | 八角蓮有興奮心肌的功效與作用;擴張血管作用;全草中含樹脂,能引起貓的吐、瀉、死亡。 |
化學成分 | 根和根莖含抗癌成分鬼臼毒素和脫氧鬼臼毒素。此外,還分離出黃芪苷、金絲桃苷、槲皮索、山柰酚和谷甾醇。 |
使用禁忌 | 孕婦禁服,體質虛弱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無名腫毒:八角蓮、野葵、蒲公英各等分,搗爛,敷患處。(《貴州草藥》) ②治乳腺癌:八角蓮、黃杜鵑各15克,紫背天葵30克,加白酒500克。浸泡7天后,內服外搽,每服9克,每日2~3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③治瘰疬:八角蓮30~60克,黃酒60克。加水適量煎服。(《湖南藥物志》) ④帶狀皰疹:八角蓮根研末,醋調涂患處。(《廣西中草藥》) ⑤蛾喉:八角蓮0.6克研為細粉,加薄荷0.3克,吹入喉中。(《貴州草藥》) ⑥跌打損傷、風濕痹痛:八角蓮根3~9克,水煎,兌酒送服。(南京《中草藥學》) ⑦毒蛇咬傷:八角蓮9~15克,搗爛,沖酒服,渣敷傷處周圍。(《廣西中草藥》) ⑧治咳痰:八角蓮12克,豬肺60~120克,糖適量。煲湯服。(《廣西中藥志》) ⑨治脫肛:八角蓮根10克,將藥切細,用甜酒煎熬,內服,一次服完。(《貴州民間方藥集》)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