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ǔ bèi mǔ
藥材名稱 | 土貝母 |
藥材拼音 | tǔ bèi mǔ |
藥材別名 | 大貝母、假貝母、土貝、土苦膽、草貝、壘貝、豬屎貝 |
英文名稱 | rhizoma bolbostemmae |
功效分類 | 拔毒生肌藥 |
藥用部分 | 來源于葫蘆科植物土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 )Franquet的塊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攀援草本。鱗莖近球形,由數個至十余個肥厚鱗葉聚生而成。莖細弱,卷須單一或分叉。葉具短柄;葉片卵狀近圓形,長5~10厘米,寬4~9厘米,掌狀5深裂,裂片再3~5淺裂,基部裂片的頂端有近白色腺體1~2對?;▎涡裕菩郛愔?,呈疏散圓錐狀花序或單生;花黃綠色,花萼與花冠相似,基部合生,上部5深裂;雄蕊5枚,分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3。果圓柱形,成熟時由頂端蓋裂。種子6,斜方形,先端具膜質翅?;ㄆ?~7月,果期8~9月。 |
產地分布 | 生于山陰坡、林下。現多栽培。分布于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秋季采挖,洗凈,掰開,煮至無白心,取出,曬干。 |
藥材性狀 | 多角形、三棱形或不規(guī)則半透明塊狀,大小不一。表面棕色或棕紅色,凹凸不平。腹面常有一縱凹溝,基部有連在中軸上的短柄,背面多隆起。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樣,平滑,發(fā)亮。氣無,味微苦。 |
性味歸經 | 性微寒,味苦。歸肺經、脾經。 |
功效作用 | 散結、消腫、解毒。屬拔毒生肌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4.5~9克,內服煎湯。用治乳癰、瘰疬、乳腺炎、頸淋巴結結核、慢性淋巴結炎、肥厚性鼻炎。 |
藥理研究 | 藥理試驗結果已表明,有抗炎和抗癌作用,另對免疫功能也有多方面的影響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三萜皂苷、生物堿、蔗糖等成分,還含7,16,25(26)-豆甾三烯醇及豆甾三烯醇-3-O-葡萄糖苷。土貝母的成分與貝母不同,作用有很大差異。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謹慎用藥。 |
配伍藥方 | ①治乳巖:陽和湯加土貝母五錢煎服。(《綱目拾遺》) ②治頸淋巴結核未破者:土貝母9克,水煎服。同時用土貝母研粉,醋調外敷。(《陜西中草藥》) ③治乳癰初起:白芷、土貝母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陳酒熱服,護暖取汗即消;重者再一服。如壯實者,每服五錢。(《綱目拾遺》) ④治骨結核潰爛流膿:土貝母、蜈蚣各等量。共研細末,每次3克,每日2次,甜米酒燉熱沖服。(《安徽中草藥》) ⑤治毒蛇咬傷:急飲麻油1碗,免毒攻心,再用土貝母四至五錢為末,熱酒沖服,再飲酒盡醉。安臥少時。藥力到處,酒化為水,從傷口噴出。候水盡,將碗內貝母渣敷傷口。垂死者皆活。(《綱目拾遺》) ⑥治刀割斧砍,夾剪、槍、箭傷損:土貝母未敷之,止血收口。(《年希堯集驗良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