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óng kuí
藥材名稱 | 龍葵 |
藥材拼音 | lóng kuí |
藥材別名 | 苦葵、天茄子、山海椒、苦菜、老鴉眼睛草、天茄苗兒、天天茄、救兒草、后紅子、水茄、天泡草、老鴉酸漿草、天泡果 |
英文名稱 | Solanum nigrum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來(lái)源于茄科植物龍葵Solanum nigrum L.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根圓錐形,淡黃色。莖直立,葉互生,葉片卵形或近菱形,先端漸尖或鈍尖,基部寬楔形,下延至葉柄,全緣或有疏波狀齒,無(wú)毛或被疏毛。傘形聚傘花序腋生,花冠白色,鐘形,5裂,雄蕊5,花藥頂端2孔開裂,子房2室,花柱長(zhǎng)。漿果球形,熟時(shí)紫黑色,基部有宿萼。花期6~7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田邊、荒地。全國(guó)各地均有分布。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收,曬干。生用或鮮用。 |
藥材性狀 | 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zhǎng)20~60厘米或過(guò)之,直徑0.2~1厘米,綠色或黃綠色,有槽狀縱皺;質(zhì)脆而硬,斷面黃白色,中空。葉卷縮或破碎,完整者卵形,長(zhǎng)2.5~10厘米,寬1.5~5.5厘米,暗綠色,兩面光滑或疏被短柔毛。聚傘花序蝎尾狀,腋外生,有花4~10朵,但多已脫落;花萼杯狀,棕褐色;花冠棕黃色。漿果球形,直徑約6~8毫米,成熟時(shí)棕黑色,皺縮。種子多數(shù),棕色。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有小毒。歸膀胱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煎湯內(nèi)服,用量9~30克,外用適量,搗敷。用治熱毒癰腫疔癤、小便不利、血熱吐血、崩漏及多種癌癥,如子宮頸癌、食管癌、膀胱癌、鼻咽癌、肝癌等。 |
藥理研究 | 煎劑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痢疾、傷寒、大腸、綠膿、變形等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提取物對(duì)動(dòng)物有抗炎作用,所含澳洲茄堿、龍葵堿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對(duì)平滑肌有興奮作用;果有鎮(zhèn)咳、祛痰作用。龍葵所含生物堿毒性較大,其未成熟果實(shí)中含量最多,誤食未成熟果實(shí)可致中毒。中毒時(shí)可出現(xiàn):頭痛、腹痛、嘔吐、腹瀉、瞳孔散大、心跳先快后慢、精神錯(cuò)亂,甚至昏迷。中毒時(shí)可即給予濃茶水洗胃,以后按發(fā)芽馬鈴薯中毒搶救辦法給予對(duì)癥處理。 |
化學(xué)成分 | 龍葵地上部分含生物堿類:澳洲茄堿,澳洲茄邊堿,β-澳洲茄邊堿。橙色果實(shí)中含α-胡蘿止素,果實(shí)中還含有植物凝集素,又含生物堿類、皂苷類。全草另含甾體皂苷:龍葵素Ⅰ和Ⅱ,還含:α-澳洲茄邊堿,去半乳糖替告皂苷等。種子油中含有膽甾醇。根莖含龍葵皂苷A、B,龍葵螺苷A、B。葉中含黃酮苷類。此外,還含有水溶性多糖SNL-1、SNL-2、SNL-3、SNL-4、23-0-乙?;?12β-羥基澳洲茄胺。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弱者、孕婦忌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一切發(fā)背癰疽惡瘡:用蝦蟆一個(gè),同老鴉眼睛藤葉搗敷。(《綱目》引《袖珍方》) ②治毒蛇咬傷:龍葵、六月雪鮮葉各30克。搗爛取汁內(nèi)服,藥渣外敷,連用2天。(《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③治跌打扭筋腫痛:鮮龍葵葉1握,連須蔥白7個(gè)。切碎,加酒釀糟適量,同搗爛敷患處,每日換1~2次。(《江西民間草藥》) ④治疔腫:老鴉眼睛草,擂碎,酒服。(《普濟(jì)方》) ⑤治急性腎炎,浮腫,小便少:鮮龍葵、鮮芫花各15克,木通6克。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cè)》) ⑥治吐血不止:人參一分,天茄子苗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新水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圣濟(jì)總錄》人參散) ⑦治白細(xì)胞減少癥:龍葵莖葉、女貞子各60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⑧治痢疾:龍葵葉24~30克(鮮者用加倍量),白糖24克。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⑨治天皰濕瘡:龍葵苗葉搗敷之。(《綱目》)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rùn)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