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áng téng
藥材名稱 | 黃藤 |
藥材拼音 | huáng téng |
藥材別名 | 土黃連、山大王、假黃連、大黃藤、藤黃連、伸筋藤 |
英文名稱 | herba fibraureae recisae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來源于防己科植物黃藤Fibraurea recisa Pierre.的藤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攀援狀高大藤本。高達10米以上。根圓柱狀,外皮灰黃褐色,木質(zhì)部黃色。莖干粗壯,老莖淡灰褐色,有不規(guī)則縱條紋和橫向裂紋,小枝灰綠色,有細縱條紋。單葉互生,革質(zhì);葉片卵圓形、橢圓形、狹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鈍或稍漸尖,基部圓形或近截形,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無毛,主脈3,弧形??偁罨ㄐ蚣蓤A錐花序,著生于老莖上,下垂;花單性,雌雄異株,密集,具柄,外有小形苞片3,花被片6,綠白色或黃綠色,廣卵形或近圓形,邊緣向內(nèi)卷曲;雄花有雄蕊3,花絲短棒狀,花藥橢圓形,短粗,縱裂;雌花具退化雄蕊;子房卵圓形,花柱短,柱頭頭狀。核果長橢圓形,有長果柄。種子長圓形,胚乳角質(zhì)?;ㄆ?~5月,果期10~11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密林中,攀援于闊葉樹上。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春秋兩季采收,切段,曬干。 |
藥材性狀 | 長圓柱形,稍扭曲,直徑0.6~3厘米。表面灰褐色至黃棕色,粗糙,有縱溝及橫裂紋,老莖外皮較易剝落。質(zhì)硬,不易折斷,折斷時可見大量粉塵飛揚,斷面不整齊,黃色,具纖維性,有棕黃色與黃棕色相間排列的放射狀紋理,導(dǎo)管呈細孔狀,木質(zhì)部有時具裂隙,中心為枯黃棕色或空腔。氣微,味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歸心經(jīng)、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30~60克,煎服;外用適量,磨汁或研末調(diào)敷。用治熱毒內(nèi)盛、便秘、瀉痢、咽喉腫痛、目赤紅腫、癰腫瘡毒。 |
藥理研究 | 體外抑菌試驗表明,黃藤生物堿對柯氏表皮癬等真菌有抑制作用。黃藤素能提高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
化學成分 | 含掌葉防己堿、藥根堿、非洲防己堿、黃藤素甲、黃藤素乙、黃藤內(nèi)酯、甾醇等。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預(yù)防流腦:藤黃連莖500克,加水2.5公斤,煮沸30分鐘,每次10~30毫升,每日服2次。(《廣西本草選編》) ②治天皰瘡:黃藤15克,山東管15克。共研末,以茶油調(diào)涂患處。(《陸川本草》) ③治骨折:用(黃藤)根、莖適量研粉,配成20%凡士林軟膏,均勻涂于紗布上,將骨折復(fù)位后敷于患處,夾板固定,5~7天換藥1次。(《廣西本草選編》) ④治傳染性肝炎:黃藤30~60克,酸咪咪(大葉酸漿草)15克。煮豬骨或雞肉服,也可蒸甜酒服。(《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