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 zhī jiàn
藥材名稱 | 一支箭 |
藥材拼音 | yī zhī jiàn |
藥材別名 | 一支槍、蛇咬子、小青藤 |
英文名稱 | adder tongue herb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瓶爾小草科植物尖頭瓶爾小草Ophioglossum pedunculosum Desv.及狹葉瓶爾小草Ophioglossum thermale Kom.的干燥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尖頭瓶爾小草:多年生草本,高15~25厘米。根莖短,直立。根肉質(zhì)簇生。葉單一,總柄纖細(xì),營養(yǎng)葉自總柄下部6~10厘米處生出,葉片草質(zhì),卵圓形,近基部最寬,近圓楔形,略下延,全緣,先端鈍或有小尖,葉脈網(wǎng)狀。孢子葉自營養(yǎng)葉基部抽出,具8~16厘米長的柄,高出營養(yǎng)葉。孢子囊穗條形,長3~4厘米,先端有突尖。 狹葉瓶爾小草:與尖頭瓶爾小草的主要區(qū)別:葉展開后呈年紀(jì)針形、闊披針形或矩圓狀倒披針形,長2~5厘米,寬0.3~1厘米,先端漸尖或稍鈍,基部狹楔形,無柄。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陰濕的山地、河岸及溝邊。分布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四川、貴州、云南、臺灣等地。 |
采收加工 | 5~7月采收帶根全草,洗凈曬干,或鮮用。 |
藥材性狀 | 尖頭瓶爾小草:全體卷縮狀。根莖短。根多數(shù),細(xì)長圓柱形,彎曲,黃棕色。葉2~3枚,總柄長10~20厘米;營養(yǎng)葉展開后呈卵圓形,長3~6厘米,寬2~2.5厘米;先端鈍或稍急尖,基部圓楔形或?qū)捫ㄐ?,柄長5~10厘米,兩側(cè)有狹翅,草質(zhì),表面綠黃色,全緣,葉脈網(wǎng)狀。孢子囊穗條形,長2.5~3.5厘米,先端尖,自總柄頂端生出,有8~15厘米長的柄。質(zhì)柔軟,難折斷。氣微,味淡。 狹葉瓶爾小草:葉披針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基部狹楔形。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微寒,味苦、甘。歸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15~30克,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用治癰瘡腫毒、疥瘡、痔瘡、毒蛇咬傷、燒燙傷、跌打損傷、小兒疳積。 |
藥理研究 | 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抗炎、免疫抑制、抗心率失常、抗心肌缺血、保護(hù)再灌注損傷、降壓、鎮(zhèn)咳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葉含3-O-甲基槲皮素-7-O-雙葡萄糖苷-4’-O-葡萄糖苷。狹葉瓶爾小草含二酯酰甘油基三甲基高絲氨酸。 |
使用禁忌 | 有毒(一說無毒)。 |
配伍藥方 | ①治癤腫、疔瘡:一支箭、五爪龍各適量。搗爛外敷。(《恩施中草藥手冊》) ②治跌打損傷,血瘀腫痛:一支箭60克、峨?yún)?0克,大血藤60克,紅牛膝60克。泡酒,每次服15克。(《四川中藥志》1979年) ③治小兒疳積:一支箭15克,使君子9克,雞內(nèi)金9克。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