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哭啼啼
kū kū tí tí
weep and sob
“哭哭啼啼”的成語拼音為:kū kū tí tí,注音:ㄎㄨ ㄎㄨ ㄊㄧˊ ㄊㄧˊ,詞性:作謂語、狀語;指哭泣,年代:古代成語,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七回:“這如今才好些,又這樣哭哭啼啼,豈不是自己糟蹋了自己身子?!?,基本解釋:不停的哭泣。,例句:唐代·杜甫《悲歌行》:“萬里微茫蒼淚痕,年年陳跡幾多恨。斜陽草樹寒煙深,十里蘆花發(fā)愁雜。蓬萊間士望鄉(xiāng)近,襄陽臺上書生遙??蘅尢涮湎蛘l說?分明向月問溪橋?!?
拼音 |
kū kū tí tí |
注音 |
ㄎㄨ ㄎㄨ ㄊㄧˊ ㄊㄧˊ |
詞性 |
作謂語、狀語;指哭泣 |
英文 |
weep and sob |
年代 |
古代成語 |
解釋 |
不停的哭泣。 |
出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七回:“這如今才好些,又這樣哭哭啼啼,豈不是自己糟蹋了自己身子。” |
例句 |
唐代·杜甫《悲歌行》:“萬里微茫蒼淚痕,年年陳跡幾多恨。 斜陽草樹寒煙深,十里蘆花發(fā)愁雜。 蓬萊間士望鄉(xiāng)近,襄陽臺上書生遙。 哭哭啼啼向誰說?分明向月問溪橋?!?/td>
|
補(bǔ)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