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皮著骨
nián pí zhe gǔ
Mucocutaneous bone
“黏皮著骨”的成語拼音為:nián pí zhe gǔ,注音:ㄋㄧㄢˊ ㄆㄧˊ ㄓㄨㄛˊ ㄍㄨˇ,詞性:作賓語、定語、狀語;指人辦事刻板,年代:古代成語,出處: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異端說得黏皮著骨?!?,基本解釋:比喻拖沓,不灑脫。同“黏皮帶骨”。,例句:唐代·杜牧《秋日登吳興縣樓寄江州司馬賁十三觀察使》:“臺閣寂寥邛磧老,局促心田黏皮著骨?!?
拼音 |
nián pí zhe gǔ |
注音 |
ㄋㄧㄢˊ ㄆㄧˊ ㄓㄨㄛˊ ㄍㄨˇ |
詞性 |
作賓語、定語、狀語;指人辦事刻板 |
英文 |
Mucocutaneous bone |
年代 |
古代成語 |
解釋 |
比喻拖沓,不灑脫。同“黏皮帶骨”。 |
出處 |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異端說得黏皮著骨?!?/td>
|
例句 |
唐代·杜牧《秋日登吳興縣樓寄江州司馬賁十三觀察使》:“臺閣寂寥邛磧老,局促心田黏皮著骨。” |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