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change one's mind frequently
“朝三暮四”的成語拼音為:zhāo sān mù sì,注音:ㄔㄠˊ ㄙㄢ ㄇㄨˋ ㄙˋ,詞性: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反復無常的人,年代:古代成語,出處:《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娋呀耘?。曰:‘然則朝四而暮三?!娋呀詯偂C麑嵨刺澏才瓰橛?,亦因是也。”,基本解釋: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后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例句:厘定規(guī)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guī)則是不象現(xiàn)在那樣~的。★魯迅《墳·燈下漫筆》
拼音 |
zhāo sān mù sì |
注音 |
ㄔㄠˊ ㄙㄢ ㄇㄨˋ ㄙˋ |
詞性 |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反復無常的人 |
英文 |
change one's mind frequently |
年代 |
古代成語 |
解釋 |
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后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
出處 |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娋呀耘T唬骸粍t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td>
|
例句 |
厘定規(guī)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guī)則是不象現(xiàn)在那樣~的。 ★魯迅《墳·燈下漫筆》 |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