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tài shī | 注音 | ㄊㄞˋ ㄕ |
首字母 | ts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宰相、丞相、大臣、輔臣、宰輔、宰相大臣 | ||
反義詞 | 庶民、百姓、平民 | ||
基本解釋 | 1.古三公之最尊者。周置﹐為輔弼國君之官。秦廢『復(fù)置◇代相沿﹐多為重臣加銜﹐作為最高榮典以示恩寵﹐并無實職。亦指太子太師﹐為輔導(dǎo)太子之官。參見"太傅"﹑"太保"。 2.古代樂官之長。 3.稱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4.復(fù)姓。周有太師疵。見《史記.周世家》。 |
太師,官名,始于商朝,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歷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或“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quán)。周時為“三公”;漢哀、平間,尊為“上公”地位更在“三公”上,其后魏、晉、江左均隨稱“上公”;后魏稱“三師”;后周又為“三公”;隋時依后魏稱“三師”,唐依隋制亦稱“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