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wǔ bǎo | 注音 | ㄨˇ ㄅㄠˇ |
首字母 | wb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救濟(jì)、保障、養(yǎng)老、扶貧、救助、贍養(yǎng) | ||
反義詞 | 無保障、無救助、無扶養(yǎng) | ||
基本解釋 | 1.古代戶籍制度。百姓以五戶為伍而相保,故名"五保"。 2.宋王安石變法,于熙寧三年實行保甲制,十家相保,一人為長,相互檢察;五保為一大保。 3.合作化后的農(nóng)村,對無依無靠無勞動能力的人實行保吃﹑保穿﹑保燒(燃料)以及兒童保教﹑老人死后保葬的制度,簡稱為"五保"。 |
我國農(nóng)村對無勞動能力、生活無保障的成員實行的社會救助,即保吃、保穿、保住、保醫(yī)、保葬五個方面,農(nóng)村五保供養(yǎng),是我國農(nóng)村依照《農(nóng)村五保供養(yǎng)工作條例》規(guī)定對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沒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殘的農(nóng)民實行保吃、保穿、保住、保醫(yī)、保葬的一種社會救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