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zhāng láng | 注音 | ㄓㄤ ㄌㄤˊ |
首字母 | zl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蟑螂類、蠊類、蜚蠊、白蟻 | ||
反義詞 | 昆蟲、害蟲、甲蟲、昆蟲學(xué) | ||
基本解釋 | 1.昆蟲名。蜚蠊的俗稱。體扁平﹐黑褐色﹐能發(fā)出臭味﹐并能傳染傷寒﹑霍亂等疾病。 |
蟑螂,泛指屬于“蜚蠊目”(學(xué)名)的昆蟲, 屬于節(jié)肢動物門、 昆蟲綱、 蜚蠊目( Blattaria) , 俗稱蟑螂, 是常見的醫(yī)學(xué)昆蟲。其中只有大約數(shù)十種會入侵人類家居,還有數(shù)種被人類飼養(yǎng)為寵物及作為寵物的糧食外,絕大部分品種只能在野外山澗樹林或昆蟲博物館中見到。家居最常見的蟑螂,大的有身長約5.0厘米(1.97英寸)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澳洲蟑螂(Periplaneta australasiae)及短翅的斑蠊(Neostylopyag rhombifopa);小的有體長約1.5厘米(0.59英寸)的德國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日本姬蠊(Blattella bisignata)及亞洲蟑螂( Blattella asahinai),熱帶地區(qū)的蟑螂一般比較巨大。家居蟑螂普遍夜行及畏光,野外蟑螂因品種而異,趨光性有正亦有負(fù)。
體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頭小,能活動。觸角長絲狀,復(fù)眼發(fā)達(dá)。翅平,前翅為革質(zhì)后翅為膜質(zhì),前后翅基本等大,覆蓋于腹部背面;有的種類無翅。不善飛,能疾走。不完全變態(tài)。產(chǎn)卵于卵鞘內(nèi),約有6000種,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生活在野外或者室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