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mǐn jù | 注音 | ㄇㄧㄣˇ ㄐㄩˋ |
首字母 | mj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福建戲曲 | ||
反義詞 | 京劇、粵劇 | ||
基本解釋 | 戲曲劇種。流行于福建東部沿海地區(qū)和建陽、三明等地以及臺灣。1917年前后,由流行在福州的平講戲、儒林戲、嘮嘮戲融合而成。初名福州戲”,后改今稱。唱腔分江湖、洋歌、逗腔、小調(diào)四類,曲牌體。劇目有《煉印》、《荔枝換絳桃》等。 |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之一。是現(xiàn)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于閩中、閩東、閩北地區(qū),并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tǒng)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2006年5月20日,由福州閩劇院申報的“福州閩劇”,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