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純孝本良知,不愧周人七子詩,
絕妙好辭為寫照,豐碑千古在江湄。
哀哀江上救沉尸,墓木留形世所悲,
得旨春秋參祀典,孝誠今日再逢時。
趙抃(biàn)(1008年—1084年),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qū)信安街道沙灣村)人。北宋名臣。
景祐元年(1034年),趙抃登進士第,除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歷知崇安、海陵、江原三縣,通判泗州。至和元年(1054年),召為殿中侍御史。其后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轉(zhuǎn)運使,旋改益州。召為右司諫,因論事出知虔州。宋英宗即位后,除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zhuǎn)運使,治平元年(1064年),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再知成都。宋神宗即位后,官至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晚年歷知杭州、青州等地。元豐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豐七年(1084年),趙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贈太子少師,謚號“清獻”。
趙抃在朝彈劾不避權(quán)勢,時稱“鐵面御史”。平時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長厚清修,日所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趙清獻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