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散文以行程為線索,采用移步換景、全面鋪敘的寫作手法,將登山越嶺所見的風光景物逐一展現(xiàn)于筆下,作者或遠望,或近觀,或仰視,或俯察,視角不停變換,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全文用筆簡煉,隨意揮灑;移步換景,描寫真切如畫。
這篇散文行文時無論描摹近石遠山,還是寫蒼煙渺靄,都萃形、光、色于一體,讓人目不暇接。此外,作者還以簡潔的文筆點出人文景觀,如拂水山莊舊址、破山寺及言子、仲雍墓等,以反襯虞山之勝。通篇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與喧囂塵世相割裂的靜態(tài)的自然,籠罩著一種淡雅的詩美意境,特別是文末寫行數十里回望虞山,“猶蜿蜒在篷戶,望之了然,令人欲返棹復至焉”,以回應之筆表現(xiàn)自己余興未盡的心理感受,文已盡而意無窮,委實耐人尋味。同時,也與文首“坐萃景樓望虞山,樂之”相照應,揭示此次虞山之游,是以“遠望神往”起始,以“回望欲返”作結,首尾呼應而又渾然天成。
文中,“巖之麓為拂水山莊舊址”數句,感嘆錢謙益既為常熟人,家鄉(xiāng)有如此名勝佳地,卻如此糊涂,不能隱居終生。由此我們看出作者的人品和藏身山水、超然脫俗的理想。類似的感慨在《游狼山記》中亦有流露:“余又益槁枯朽鈍,為時屏棄。獨思遺外身世,捐去萬事,徜徉于茲山之上,蔭茂樹而擷澗芳;臨望山海,慨然憑吊千載之興亡;左挾書冊,右持酒杯,嘯歌偃仰,以終其身?!毕啾戎拢队斡萆接洝分凶髡叩谋磉_較為婉轉,而《游狼山記》則更為坦露。
有趣的是,清人沈德潛亦有《游虞山記》傳世。與張裕釗不同,他只是稍識虞山面目,未能盡探幽深險峻之佳境,卻因此悟出一種處世之道:天下勝景,若留有余地,則意味無窮;盡情探歷,欲求覽無余,反而興味索然,世間事物往往如是??梢?,同樣一座山,審美主體不同,所見景物不同,得到的人生感悟亦自不同。惟其如此,它才具有恒久不變的魅力。
這篇文章寫虞山之景,無論描摹近石遠山,還是寫蒼煙渺靄,都具有詩情畫意,體現(xiàn)了作者狀物寫景的功力。這篇文章抓住了不同景物的特征,融情于景,刻畫逼真,文末寫回望虞山:“令人欲反棹復至?!北憩F(xiàn)余味未盡,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參考資料:
1、楊懷志,潘忠榮主編.清代文壇盟主桐城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08: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