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謬聞道,直往寡所疑。
不知避礙險,造次逢顛危。
中歲飽憂患,進(jìn)退每自持。
長存鄙夫計,未免達(dá)士嗤。
前日使胡罷,晝夜心南馳。
中涂冰塞川,滉漾無津涯。
仆夫執(zhí)轡前,我亦忘止之。
馬眩足不禁,拉然臥中坻。
異域非所息,據(jù)鞍幾不支。
昔嘗誦楞嚴(yán),聞有乞食師。
行乞遭毒刺,痛刻侵肝脾。
念覺雖覺痛,無痛痛覺知。
念極良有見,遂與凡夫辭。
我今亦悟此,先佛豈見欺。
但爾不即證,欲往常遲遲。
咄哉後來心,當(dāng)與初心期。
少年謬聞道,直往寡所疑。
不知避礙險,造次逢顛危。
中歲飽憂患,進(jìn)退每自持。
長存鄙夫計,未免達(dá)士嗤。
前日使胡罷,晝夜心南馳。
中涂冰塞川,滉漾無津涯。
仆夫執(zhí)轡前,我亦忘止之。
馬眩足不禁,拉然臥中坻。
異域非所息,據(jù)鞍幾不支。
昔嘗誦楞嚴(yán),聞有乞食師。
行乞遭毒刺,痛刻侵肝脾。
念覺雖覺痛,無痛痛覺知。
念極良有見,遂與凡夫辭。
我今亦悟此,先佛豈見欺。
但爾不即證,欲往常遲遲。
咄哉後來心,當(dāng)與初心期。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xué)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jìn)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宋哲宗即位后,獲召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因上書勸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職知汝州。此后連貶數(shù)處。蔡京掌權(quán)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許州。
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fù)端明殿學(xué)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xué)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fēng)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