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初西蜀來,遺我雙筇竹。
上有紅淚斑,斷非湘娥哭。
嘗聞帝魂哀,嚎血滴草木。
春露灑更鮮,殷痕侵粉綠。
截為扶衰杖,萬里出浴谷。
今來入我手,君勤意有囑。
區(qū)區(qū)四十年,重趼生兩足。
冠丱三男子,且與詩書讀。
翁雖文章窮,尚以字遮目。
忍棄不以教,攜歸事樵牧。
故茲九節(jié)贈,用助老追逐。
楊朱非為岐,賈誼非為鵩。
及其悲慟時,豈不沾盈掬。
揮之儻著物,無跡染林麓。
因持此竹紋,勿嘆前人獨。
梅堯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qū))人。北宋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
梅堯臣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zhèn)安軍節(jié)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堯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并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詩小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