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初見君,君頷微有須。
後於河內(nèi)逢,秀峻美髯胡。
又會在桐鄉(xiāng),談時多孟盧。
寧書得天然,鐘王不能奴。
荏苒三十載,邂逅遇京都。
朝接北扉飯,暮應西垣呼。
坐中如夢寐,相語故人無。
昔由處士召,胸懷開廟謨。
今看髭已白,議論恥非夫。
拜章陳時事,皆與相意符。
其識固不淺,其用當亦殊。
人多惜老大,我復嘆羈孤。
終朝重相笑,為君傾酒壺。
梅堯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qū))人。北宋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
梅堯臣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zhèn)安軍節(jié)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堯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并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詩小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