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之下仙佛之廬,多公題扁,
予熟其體矣。而今見其帖,
大抵小則遒而大則婉。豈所施有異,
而筆法亦隨以變。遒而不流于介,
婉而不失其健,予猶愧乎知書之淺。
纖塵不動月流空,云繞昆侖想合宮。
蟬冕侍祠三事列,雞竿賜赦九州同。
裁儀丙已尊容典,肇祀庚寅識圣功。
田野老臣察天意,夜深頻起候西風。
情葉事之宜,筆力亦稱之。
雖得于歙水之湄,然望而識其為苕溪也。
公嘗有凈名之詩曰:殷勤雇景物,為爾老南徐。
考乎此篇,則出無晴雨之待,
觀無陰霽之殊。晝呼竹輿,
暮詠歸涂。既不舍于斯須,
共必邇于海岳之故廬。如曰易硯山之寶儲,
登樓平章,維王及蘇,
自西徂樂,乃猶奠居。
此所謂舍其舊而新是圖,予固因以驗予記與跋之皆不誣也。
偉王人之典學,本天縱之多能。
續(xù)六藝之絕業(yè),環(huán)諸儒而講明。
璧跗蔚其流芳,瓊字煥其騰英。
居蠖濩而儲精,炳龜龍而效靈。
歲嘉定之辛已,歷九閏而時乘。
旦孜孜而忘倦,志兢兢而靡矜。
詩三百有五篇,沃帝心而日聆。
儼露門之未竟,已云章之滿籯。
繄是詩之四章,首二南而儀刑。
凡家齊而國治,本大學之為經(jīng)。
自求賢而審官,見濟濟之以寧。
越染翰之雖同,茲注意之實形。
昔德壽之在御,嘗史漢之留情。
傳復古之奇跡,亦流輝于古荊。
有詞臣曰萬里,亟再拜而震驚。
謂縫掖之所難,而帝王之躬行。
今寶章之誕賁,知祖武之克繩。
殆家法之相似,聯(lián)自檢于宮庭。
眇周行之下走,方虺聵而于征。
竦昭回之景光,愧抱槧之余生。
覽盈咫之昭華,想繹純于九成。
得猗那而藏焉,尚廳瑟之余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