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生說:金屬和木材經(jīng)過加工而成為各式各樣的器物。假如世界上沒有優(yōu)良的器具,即便是魯班和倕這樣的能工巧匠,又將如何施展他們精巧絕倫的技藝?弓矢、殳、矛、戈、戟五種兵器及鐘、镈、鐲、鐃、鐸、錞六種樂器,如果沒有鉗子和錘子發(fā)揮作用,它們也就難以制作成功了。同樣出自熔爐烈火,諸種器物大小形狀卻各不一樣:有重達千鈞的能在狂風(fēng)巨浪中系住大船的鐵錨,也有輕如羽毛的可在禮服上刺繡出花樣的小針。在這由錘鍛五金所鑄就的奇功面前,連冶鑄鐘鼎的技巧也為之遜色了。莫邪、干將兩把名劍,揮舞起來就如同雙龍飛躍,這個傳說大概也有它的根據(jù)吧!
治鐵
鐵制器具是由生鐵煉成的熟鐵做成的。先將鐵鑄成砧,作為承受敲打的墊座。俗話說得好“萬器以鉗為祖”,這并非是沒有根據(jù)的。剛出爐的熟鐵,叫做毛鐵,鍛打時有一部分就會變成鐵花和氧化鐵皮而耗損三成;已經(jīng)成為廢品而還沒銹爛的鐵器叫做勞鐵,用它做成別的或者原樣的鐵器,錘鍛時只會耗損十分之一。熔鐵爐中所用的炭,其中煤炭約占十分之七,木炭約占十分之三。山區(qū)沒有煤的地方,鍛工便選用堅硬的木條燒成堅炭(俗名叫做火矢,它燃燒時不會變?yōu)樗槟┒氯L(fēng)口),火焰比煤更加猛烈。煤炭當(dāng)中有一種叫做鐵炭的,特點是燃燒起來火焰并不明顯但是溫度很高,它與通常燒飯所用的煤形狀相似,但是用途不同。
把鐵逐節(jié)接合起來,要在接口處涂上黃泥,燒紅后立即將它們錘合,這時泥渣就會全部飛掉。這里只是利用它的“氣”來作為媒介。錘合之后,要不是燒紅了再砍開的話,它是永遠(yuǎn)不會斷的。熟鐵或者鋼鐵燒紅錘鍛之后,由于水火還未完全配合起來并且相互作用,因此質(zhì)地還不夠堅韌。趁它們出爐時將其放進清水里淬火,這便是人們所說的“健鋼”和“健鐵”。這就是說,在鋼鐵淬火之前它在性質(zhì)上還是軟弱的。至于焊鐵的方法,西方各國另有一些特殊的焊接材料。我國在小焊時用白銅粉作為焊接材料;進行大的焊接時,則是盡力敲打使之強行接合。然而過了一些年月后,接口也就脫焊而不牢固了。因此,在西方只是部分大炮是鍛造而成的,而中國的大炮則完全是靠鑄造而成的。
斤斧
鐵制的兵器之中,薄的叫做刀劍,背厚而刃薄的叫做斧頭或者砍刀。最好的刀劍,表面包的是百煉鋼,里面仍然用熟鐵當(dāng)做骨架。如果不是鋼面鐵骨的話,猛一用力它就會折斷了。通常所用的刀斧,只是嵌鋼在表面上,即使是能夠斬金截鐵的貴重寶刀,磨過幾千次以后,也會把鋼磨盡而現(xiàn)出鐵來。日本出產(chǎn)的一種刀,刀背還不到兩分寬,架在手指上卻不會傾倒,不知道是用什么方法鍛造出來的,這種技術(shù)還沒有傳到中國來。
凡是健刀健斧,都先要嵌鋼或者包鋼,收拾整齊以后再放進水里淬火,要使它鋒利,還得在磨石上多費力才行。鍛打斧頭和鐵椎裝木柄的中空管子,先要鍛打一條鐵模當(dāng)做冷骨,然后把燒紅的鐵包在這條名叫“羊頭”的鐵模上敲打。冷鐵模不會粘住熱鐵,取出來后自然形成中空管子。打石用的錘子用久了四面都會凹陷下去,用熔鐵水補平后就可以繼續(xù)使用了。
鋤镈
凡是開墾土地、種植莊稼這些農(nóng)活兒,都要使用鋤和寬口鋤這類農(nóng)具。它們的鍛造方法是:先用熟鐵鍛打成形,再熔化生鐵抹在鋤口上,經(jīng)過淬火之后,就變得十分硬朗和堅韌了。鍛造的最佳比例是鍬、鋤每重一斤淋上生鐵三錢,生鐵淋少了不夠剛硬,而生鐵淋多了又會過于硬脆而容易折斷。
銼
銼刀是用純鋼制成的,在銼刀淬火之前,它的鋼質(zhì)銼坯還是比較軟的。這時先用經(jīng)過淬火的硬鋼小鑿在銼坯表面劃出成排的縱紋和斜紋,注意在開鑿銼紋時要斜向進刀,紋溝才能有火焰似的鋒芒。開鑿好后再將銼刀燒紅,取出來稍微冷卻一下,放進水中進行淬火,銼刀此時便告成功了。銼刀使用時間太長了后會變得平滑,這時應(yīng)先行退火使得鋼質(zhì)變軟,然后再用鋼鑒開鑿出新的紋溝。各種銼刀各有其不同用處:開鋸齒可以選擇先用三角銼,然后再用半圓銼;修平銅錢可以選擇用方長牽銼;加工鎖和鑰匙一類可以選擇用方條銼;加工骨角可以選擇用劍面銼;加工木器則可以選擇用香銼,香銼沒有成排縱的縱紋和斜紋,而是錐上許多圓眼(開鑿銼紋時,要先將鹽、醋及羊角粉拌和,涂上后再鑿)。
錐
錐子(或者鉆)是用熟鐵錘成的,其中不必?fù)诫s鋼。裝訂書刊之類的東西用的是圓鉆,穿縫皮革等用的是扁鉆。木工轉(zhuǎn)索鉆孔以便引釘拼合木板時用的是蛇頭鉆。蛇頭鉆的鉆頭有二分長,一面為圓弧形,兩面挖有空位,旁邊起兩個棱角,以便于蛇頭鉆轉(zhuǎn)動時更容易鉆入。鉆銅片用的是雞心鉆,雞心鉆身上有三條棱的叫旋鉆,鉆身四方末端尖的叫做打鉆。
鋸
鋸是這樣做成的:先把熟鐵鍛打成薄條,鍛造中既不摻雜鋼也不需要淬火,把薄條燒紅取出來退火以后,再不斷進行敲打,使它變得堅韌,然后就用銼刀開齒,鋸片也就做成功了。鋸的兩端是用短木作為鋸把,鋸的中間連接一條橫梁,用竹篾糾扭使鋸片張開繃直。長鋸可以用來鋸開木料,短鋸可以用來截斷木料,鋸齒最細(xì)的則可用來鋸斷竹子。鋸齒磨鈍時,就用銼刀將一個個鋸齒銼得鋒利,然后就可以繼續(xù)使用了。
刨
刨子是把一寸寬的嵌鋼鐵片磨得鋒利,斜向插入木刨殼中,稍微露出點刃口,用來刨平木料。刨的古名叫做“準(zhǔn)”。大的刨子是仰臥露出點刃口的,木料用手拿著在它的刃口上抽削,這種刨叫做推刨,制圓桶的木工經(jīng)常用到它。平常用的刨子,則在刨身穿上一條橫木,像一對翅膀,手執(zhí)橫木往前推。精細(xì)的木工還備有起線刨,這種刨子的刃口寬二分。還有一種叫做蜈蚣刨,刨殼上裝有十幾把小刨刀,好像蜈蚣的足,能把木面刮得極為光滑。
鑿
鑿子是用熟鐵鍛造而成的,鑿子的刃部嵌鋼,上身是一截圓錐形的空管,用來方便裝進木柄(鍛鑿時先打一條圓錐形的鐵骨做模,這叫做羊頭,加工鐵勺的木柄也要用到它)。用斧頭敲擊鑿柄,鑿子的刃就能方便插入木料而鑿成孔。鑿子的刃寬的一寸,窄的約三分。如果要鑿成圓孔,則要另外制造弧形刃口的“剜鑿”來進行。
錨
每當(dāng)船只航行遇到大風(fēng)難以靠岸停泊的時候,它的安全就完全依靠錨了。戰(zhàn)船或者海船的錨,有的重量達到上萬斤。它的鍛造方法是先錘成四個鐵爪子,然后才將鐵爪子逐一接在錨身上。三百斤以內(nèi)的鐵錨,可以先在爐旁安一塊直徑一尺的砧,當(dāng)鍛件的接口兩端都已燒紅了,便掀去爐炭,用包著鐵皮的木棍的一端把它們夾到砧上錘接。如果是一千斤左右的鐵錨,則要先搭建一個木棚,讓許多人都站在棚上,一齊握住鐵鏈,鐵鏈的另一端套住錨身兩端的大鐵環(huán),把錨吊起來并按需要使它轉(zhuǎn)動,眾人合力把錨的四個鐵爪逐個錘合上去。接鐵用的“合藥”不是黃泥,而用篩過的舊墻泥粉,由一個人將它不斷地撒在接口上,一起與鐵質(zhì)錘合,這樣,接口就不會有微隙了。在爐錘工作中,錨算是最大的鍛造物件了。
針
制造針的具體步驟大體上是:先將鐵片錘成細(xì)條,另外在一根鐵尺上鉆出小孔作為針眼,然后將細(xì)鐵條從線眼中抽過便成鐵線,再將鐵線逐寸剪斷成為針坯。然后把針坯的一端銼尖,而另一端錘扁,用硬錐鉆出針鼻(穿針眼),再把針的周圍銼平整。這時再放入鍋里,用慢火炒。炒過之后,就用泥粉、松木炭和豆豉這三種混合物掩蓋,下面再用火蒸。留兩三根針插在混合物外面作為觀察火候之用。當(dāng)外面的針已經(jīng)完全氧化到能用手捻成粉末時,表明混合物蓋住的針已經(jīng)達到火候了。然后開封,經(jīng)過淬水,便成為針了。凡是縫衣服和刺繡所用的針都比較硬,只有福建附近的馬尾鎮(zhèn)的工人縫帽子所用的針才比較軟,因而又叫“柳條針”。針與針之間的軟硬差別的訣竅就在于淬火方法的不同。
治銅
紅銅要加鋅才能冶煉成黃銅,再熔化以后才能制造成各種器物。如果加上砒霜等配料冶煉,可以得到白銅。白銅加工困難,成本也很高,只有闊氣的人家才用到它。由爐甘石升煉而成的黃銅,熔化后要趁熱敲打。如果是其中加入鋅而錘煉成的,則要在熔化后經(jīng)過冷錘。銅和錫的合金(制法詳見本書第十四卷《五金》)叫做響銅,可以用來做樂器,制造時要用完整的一塊加工而不能只是由幾部分焊接而成。至于其他的方形或者圓形的銅器,就可以進行走焊或者加溫黏合。小件的焊接是用錫粉做焊料,大件的焊接則要用響銅做焊料(把銅打碎加工成粉末,要用米飯黏合再進行舂打,最后把飯渣洗掉便能得到銅粉了。如果不用米飯黏合的話,舂打時銅粉就會四處飛散)。焊接銀器則要用紅銅粉作焊料。
關(guān)于部分樂器的制造方法:鑼不必經(jīng)過鑄造,是在金屬熔成一團之后再精心敲打而成;銅鼓和丁寧,就要先鑄成圓片,然后再進行敲打而成。無論是錘鑼還是錘銅鼓,都要把銅塊或銅片鋪在地上進行敲打。其中大的銅塊或者銅片還要眾人齊心合力敲打才行。銅塊或銅片由小逐漸展闊,冷件敲打會從物體本身發(fā)出類似于弦樂的聲音。在銅鼓中心要打出一個突起的圓泡,然后再用冷錘敲定音色。聲音分為高低兩種,關(guān)鍵在于圓泡的厚薄及深淺的細(xì)微差別:一般而言,重打數(shù)錘的聲調(diào)比較低,而輕打數(shù)錘的聲調(diào)比較高。銅質(zhì)經(jīng)過敲打以后,表層會變成啞白色而無光澤,但是經(jīng)過銼工加工之后又呈現(xiàn)黃色而恢復(fù)光澤了。敲打時銅的損耗量,只是鐵器損耗量的十分之一。銅有腥味而色澤美觀,所以說銅匠要比鐵匠高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