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字廷益,錢塘人。
出生后七歲,有一個僧人認為他很奇特,說:“這是日后挽救時世的宰相?!笨贾杏罉肥拍赀M士。
童德初年,授官御史。
上奏對答的時候,言談博雅流暢,皇帝為之傾聽。
顧佐任都御史,對待屬僚非常嚴厲,惟獨謙讓于謙,認為飽的才華勝遇自己。
他跟隨皇帝征伐樂安,朱高煦出城投降,皇帝命令于謙口頭列數他的罪狀。
于謙言詞鄭重嶄切,聲色威嚴激烈。
朱高煦伏在地上發(fā)抖,說罪該萬死。
皇帝十分高興。
軍隊回朝之后,于謙得到的賞賜與各位大臣相同。
出京巡按江西,昭雪冤屈的囚犯敷百人。
上疏奏報陜西各處低級文武官吏是百姓的禍害,詔命派遣御史逮捕他們。
皇帝知道于謙能夠托付大任,正值增設各部右侍郎任直省巡撫,于是親手寫上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升遷他任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
于謙到達官所,輕裝騎馬全面視察所管轄的地方,邀請訪問父老鄉(xiāng)親,審察當時情況所應當創(chuàng)建和革除的,馬上寫好奏疏議論其事。
一年共敷次上書,稍有水災旱災,就上報。
璽統(tǒng)六年,他上疏說:“現在河南、山西積蓄的谷物各有幾百萬。
請求在每年的三月,命令府州縣上報缺少糧食的貧苦之家,按一定的份額支取供給。
先用菽秫,再用黍麥,然后用稻谷。
等到秋季收獲后再償還給官府,而免除那些年老多病和貧困不能償還的人。
州縣官吏任期已滿應當升遷,預備糧沒有備足的,不許他離任。
仍然命令御史官按時稽察?!痹t令施行他的建議。
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不時有河水沖擊而決口。
于謙命令加厚修筑堤壩,按里程設置亭,每亭有亭長,責令督促統(tǒng)率修筑維護。
并命令種樹鑿井,榆柳夾種在路的兩邊,使道路上沒有口渴的人。
大同孤零零地懸隔在塞外,按察山西的官員不能按時到達,他上奏書建議另外設置御史管理它。
全部強取守邊將官私自開墾的田地作為官田屯種,用它來資助邊防用度。
他的威望和惠德到處傳播,太行潛伏的盜賊都避開隱藏。
任官九年后,升遷為左侍郎,享受二品官俸。
當初,三楊在政府,很敬重于謙。
于謙所上的奏疏,上午呈報下午就批覆許可,都是三楊主持。
而于謙每次到京城議事,空著口袋入城,各權貴不能役有怨恨。
到這時,三楊已經在此前死去,太監(jiān)王振剛剛掌權,恰巧有姓名與于謙相似的御史,曾經得罪過王振。
于謙進入朝廷,舉薦參政王來、孫原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錫迎合王振的意圖,彈劾于謙因為長期不升遷而怨惱忿恨,擅自舉薦人代替自己。
下交到司法官判處死罪,關在監(jiān)獄里三個月。
不久,王振知道自己的失誤,于謙纔得到釋放,貶官大理寺少卿。
山酉、河南的官員和百姓直接向皇帝上書,請求留任于謙的有幾千人,周、晉各王也進言,于是又任命于謙為巡撫。
當時山東、陜西因受災而流亡到河南謀生的人有二十多萬,于謙請求調發(fā)河南、懷慶二府積蓄的粟米來賑災。
又上奏請求命令布政使年富安定收聚他的民眾,給予土地供給耕牛和谷種,并派里長監(jiān)督檢察。
前后在任十九年,遭逢父母喪事,都受命回家辦理喪事,不久又起用再任。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的官職召回朝廷。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舉入侵,王振挾持皇帝親自征討。
于謙和尚書墉堃極力勸諫,皇上不聽從。
墉婪跟隨皇帝處理軍務,留于謙管理部中的事務。
等到皇帝被陷落在土木,京城大為震驚,大家不知道怎么辦。
邸王代理國政,命令群臣討論是攻戰(zhàn)還是防守。
侍講徐理說星象有變化,應當向南方遷移。
于謙厲聲說:“主張南遷的人,應該斬首。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遷移,大勢去矣,難道沒看見宋朝南渡的事嗎!”邸王認為他說得對,防守的決議于是確定。
當時京城裹強勁的甲兵和精良的騎兵都陣亡了,所剩余的疲憊士卒不到十萬,人們心里震驚恐懼,上面的官員和下面的百姓都沒有堅定的信心。
于謙請求邸王發(fā)檄文集合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京城,依次經營籌劃部署,人心稍稍安定。
當即升任兵部尚書。
邸王剛代理朝政,朝廷的大臣就請求族誅王振。
但是王振的同黨有個叫馬順的,卻呵叱諫官。
于是給事中王站在朝廷上打馬順,很多官員都跟著打他。
朝廷的秩序大亂,衛(wèi)兵也喧嘩不已。
邸王害怕得想站起來,于謙擠開眾人直接上前去用手扶著他的胳膊阻止邸王,并且啟導邸王宣示命令說:“馬順等因罪應當處死,不要再討論?!北娙死u安定下來。
于謙衣袍的袖子為此全部裂開。
退朝走出左掖門,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嘆息道:“國家正是依賴你的時候。
今天即使有一百個王直又有什么用!”這個時候,朝廷上下都倚重于謙,于謙也毅然地以國家安危為己任。
當初,大臣們憂慮國家沒有皇帶,太子正值幼年,外寇馬上要來進攻,于是請求皇太后立邸王。
邸王急忙再三推辭。
于謙大聲說:“臣等實在是憂慮國家,并非為了私人的打算?!北赏趵u接受命令。
九月,景帝即位,于謙入朝對答,情緒激動地哭泣著說:“敵寇得意,要挾扣留上皇,這種形勢下他們必然輕視我中國,長驅而入直向南方。
請求飭命各位邊關駐守大臣協(xié)力防守阻擊。
京城軍隊的武器幾乎沒有了,應當馬上各分道募集民兵,命令工部修理武器鏜甲。
派遣都督孫鏜、衛(wèi)穎、張軏、張儀、雷通分別帶兵防守九門要害地帶,在外城安置兵營。
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茲參加這件事,把靠近城郭的居民遷進城內。
通州積蓄的糧食,命令官軍自己到關上支取,把剩余的米責成錢,不要留下來資助敵人。
文臣像軒挽這樣的,應當任用為巡撫。
武臣像石亨、楊洪、柳溥這樣的,應當任用為將領元帥。
至于軍隊的事務,臣親自擔當,沒有功效就治臣的罪。”皇帝完全采納了他的建議。
十月,敕命于謙掌管督察各營的軍隊。
此時也先挾持上皇攻破紫劑關直驅殺進來,窺視京城。
石亨建議收斂軍隊實行堅壁清野使敵人疲困。
于謙不同意。
說:“為什么要示弱,會使敵人更加輕視我們?!彼R上分別派遣各將領,率領軍隊二十二萬,在九門外排開陣勢:都督陶瑾在安定門,廣寧伯劉安在束直門,武進伯朱瑛在朝陽門,都督劉聚在西直門,鎮(zhèn)速侯顱興祖在阜成門,都指揮李端在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在崇文門,都指揮湯節(jié)在宣武門,而于謙自己和石亨率領副總兵范廣、武興陳兵于德勝門外,阻擋也先。
把兵部事務托付給侍郎昊寧,全部關閉各個城門,親自督戰(zhàn)。
他發(fā)布命令,臨陣對敵的時候將領不顧軍隊先退卻的,斬殺那個將領。
軍隊不顧將領先退卻的,后隊的士兵斬殺前隊的士兵。
這樣將領和士兵知道必定會死,都聽從命令。
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在塹差門北面擊退敵兵,生掄敵人的首領一人。
皇帝十分高興,命令于謙挑選精兵屯扎在教場以便調用,又命令太監(jiān)興安、李永昌和于謙一同管理軍務。
當初,也先遠距離入侵,以為京城能夠在一天內攻下來,等他看見官軍已經布下嚴整的陣勢等待他,意志漸漸沮喪。
叛國的太監(jiān)喜寧唆使也先約請大臣迎回上皇,索取的金帛用萬萬來計量,又約于謙和王直、胡淡等人出來商談。
皇帝不允許,也先的意志更加沮喪。
庚申,敵寇窺探德勝門。
于謙命令石亨設下埋伏騰空房舍,派遣幾名騎兵引誘敵人。
敵人用一萬多騎兵來進攻,副總兵范廣發(fā)動火器,埋伏的士兵起身一齊攻擊敵人。
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中炮而死。
敵寇轉移到西直門,都督孫鏜抵御他們,石亨也分派軍隊趕來,敵寇退卻。
副總兵武興在彰義門迎擊敵寇,和都督王敬一起挫敗敵人的前鋒。
敵寇正要退卻,而有數百名內官想爭功,策馬飛奔競相向前。
軍隊陣形混亂,武興被流箭擊中而死。
敵寇追逐到土城,居民登上房屋,大聲喊叫著投擲磚頭石塊打擊敵寇,喧嘩聲驚天動地。
王茲和毛福壽的援兵趕到,敵寇纔退卻。
相持了五天,也先約請他們會談已經不被答應,作戰(zhàn)又不順利,知道最后是不能如愿的,又聽說救援國難的軍隊馬上要到了,害怕截斷他的歸路,于是挾持上皇從良鄉(xiāng)往西方離去。
于謙調派各位將領追擊,到邊關纔回來。
評定功績,加于謙任少保,總管軍務。
于謙說:“四面邊境戰(zhàn)事很多,這是卿大夫的恥辱,哪里敢邀功請賞呢!”堅決推辭,皇帝不答應。
于是增加兵力防守真、保、涿、易各府州,請求派大臣鎮(zhèn)守山西,防備敵寇往南方入侵。
景泰元年三月,總兵朱謙奏報有二萬敵人進攻圍困萬全,敕命范廣任總兵官抵御敵人。
不久敵寇退去,于謙請求就在居庸駐兵,敵寇來就出關剿殺,敵退走就從京城補足糧食。
大回參將許貴奏報,北方有三個人到鎮(zhèn)上來,想要朝廷派遣使者講和。
于謙說:“以前派遣指揮季鐸、岳謙前去,但是也先卻隨著入侵。
又派遣通政王復、少卿趟榮去,沒有看見上皇而返回。
和談不能依靠,已經很明顯了。
何況我們與他不共戴天,從情理上講本來就不能講和。
萬一講和而對方放肆求索沒有滿足,依從他就會因此受損,不依從就會襞生變故,情勢也不能夠講和。
許貴作為披甲胄的武將,卻怯弱害怕成這個樣子,用什么來抵抗所憤恨的敵人!按法令應當誅殺?!眰鬟f公文嚴厲地斥責他。
從此邊關的將領人人都主張作戰(zhàn)守御,沒有敢建議講和的。
當初,也先有很多要挾的條件,都是靠喜寧謀劃。
于謙秘密地命令大同守將擒拿喜寧,殺了他。
又設下計策叫王偉引誘并殺死間諜小田兒。
并且利用間諜使用離間計,請求特別釋放忠勇伯把臺家,許愿給他分封爵位,叫他暗中策劃。
也先開始有送回上皇的意思,派遣使者講和,京城漸漸放松了嚴密的守衛(wèi)。
于謙上奏說:“南京是重要的地方,安撫慰問都需要人手。
中原一帶有很多流亡的百姓,假設遇到年成不好,很擔心他們互相招呼聚集作亂。
請求敕命內外的守備和各地的巡撫特別注意整頓,防患于未然,召回派遣去招募的文武官員和在內地的鎮(zhèn)守宦官。”這年八月,離上皇被俘北去快要一年了。
也先看見中原之國無隙可乘,更加想求和,使者頻繁地到來,請求送還上皇。
大臣王直等人建議派遣使者接回上皇,皇帝不高興地說:“朕本來不想登上皇位,當時被推舉,實在是出于你們的意思。”于謙委婉地說:“天位已經確定,難道還會有其它?只是從道理上講應當馬上迎接罷了。
萬一對方果真心懷欺騙,我們有話說了。”皇帝看著他改變臉色說:“聽你的,聽你的?!毕群笈汕怖顚崱钌魄叭?,終于迎接上皇返回,這都是于謙的功勞。
上皇回來以后,瓦刺又請求入朝進貢。
在此之前,進貢的使者不超過一百人,正統(tǒng)十三年,達到三千多人,賞賜不滿足他們,就入境侵犯。
到這時又派遣三干個使者來朝拜,于謙請求在居庸關部署部隊以防備意外,京城也部署很多軍隊,然后宴請他們。
于謙由此說和議難以依靠,于是分條呈上安定邊疆的三條策略。
請求敕命大同、宣府、永平、山海、遼東各路的總兵官增加并修理守御的設施。
京城的軍隊分別隸屬于五軍、神機、三千各營,雖然各自有總兵,卻木互相統(tǒng)一,請求選擇精銳部隊十五萬,分成十營組織在一起操練。
團營的制度從此開始設立。
詳細記錄在《兵志》里。
瓦刺入朝進貢,每次都要帶著以前擄掠的人口到來。
于謙必定上奏酬報他們的使者,前后贖還的累積達幾百個人。
當初,永樂年問,投降的人安置在靠近都城的有很多。
也先入侵,他們大多作為內應。
于謙策劃遣散他們。
趁西南有戰(zhàn)事,每次一有征伐,就挑選他們的精銳騎兵,給他們豐厚的錢糧讓他們去西南,不久又遣散他們的妻子和兒女,內患由此解除。
楊洪從獨石入關守衛(wèi),八城都拋棄給了敵人。
于謙讓都督孫安派輕騎兵從龍門關出去占據它,招募百姓屯田,一邊作戰(zhàn)一邊防守,八城于是歸復。
貴州苗人作亂還沒有平定,何文淵建議廢除二司,專門設立都司,派大將鎮(zhèn)守。
于謙說:“不設立二司,就是丟棄了它?!边@種討論于是停止。
于謙認為上皇雖然回國,但足國家的恥辱沒有洗雪,恰逢也先和脫脫不花相爭斗,請求乘機調集大軍,親自前去征討,以報以前的仇恨,除去邊關的禍患。
皇帝不允許。
于謙管理兵部的時候,也先的勢力正在擴張,而福建的鄧茂七、浙江的墓宗留、廣東的黃蕭養(yǎng)各自擁集部眾僭越名號,湖廣、貴州、廣西等地,瑤、僮、苗、僚到處禍亂蜂起。
前后征集調派部隊,都是于謙獨自籌劃。
在軍馬倥惚,變化就在一瞬間的時候,于謙眼睛一看手指一彎,就口述奏章,全部符合當時的情況。
屬僚下吏接受成命后,相互對看,驚詫佩服。
他號令明確細致,即使是勛臣宿將有小小的過失不符合法令,也馬上請求下旨嚴厲斥責。
他的一片紙傳行于萬里之外,無不令人戒懼。
他的才識膽略開放敏捷,意識周到細致,當時沒有人能和他相比。
他有超過別人的最忠誠的品格,憂慮國家而忘記了自己。
上皇雖然返回,他卻不說自己的功勞。
東宮改換后,皇帝命令兼屬二宮的官僚支取二份官俸。
各位大臣都推辭不接受,只有于謙一再推辭。
自己奉行儉樸節(jié)約,所居住的房子只能遮蔽風雨。
皇帝在西華門賜給他住宅,他推辭說:“國家危難,臣子怎么敢使自己安樂?”堅決推辭,皇帝不允許。
于是取出前后所賜予的璽書、衣袍、銀錠這類東西,全部加蓋封存印章,每年定暗察看一下而已。
皇帝很了解于謙,.他所建議上奏的沒有不聽從的。
皇帝曾經派遣使者到真定、河問采集野菜,到直沽制造干魚,于謙一進言就馬止停止。
任用一個人,必定要悄悄地詢問于謙。
于謙根據實際情況回答,沒有什磨隱瞞,不回避嫌疑和怨恨。
因此那些不被任用的人都怨恨他,而被任用又比不上于謙的人,也往往嫉妒他。
等到敵寇剛一退卻,都御史羅通就彈劾于謙呈上的功勞簿不真實。
御史顧瞎說于謙太專權,請求六部的大事同內閣一起奏報施行。
于謙援引祖先的制度使他們折服,戶部尚書金濂也上疏爭辯,但是進言的人仍不停地搜羅罪名來打擊他。
各御史多次用嚴厲的奏章彈劾他,幸虧景帝排除眾議任用他,使他能夠盡力安排布置。
于謙性格本來就剛直,遇到有不如意的事,就撫胸嘆息說:“這一腔熱血,到底灑在什么地方!”看到那些怯懦的大臣、有功勛的舊臣和皇親貴戚,內心頗輕視他們,于是怨恨他的人更多。
他又始終不主張和議,雖然上皇確實是因此纔得以返還,卻不喜歡他這樣。
徐埕因為建議南遷,被于謙所斥責。
從此改名為有貞,漸漸升官任用,曾切齒痛恨于謙。
石亨本來因為違犯法律被削職,于謙請求寬恕并且任用他,任十營的總兵,他畏懼于謙不敢放縱,也不喜歡于謙。
德勝的勝利,石亨的功勞不如于謙卻得到世侯,心中羞愧,于是上疏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
詔命他趕赴京城,于冕推辭,皇帝不同意。
于謙說:“國家多事變,臣子從道義上講不該顧及私人的恩情。
況且石亨處于大將的地位,沒聽說他曾舉薦一個隱居的人,提拔一個軍中地位低賤的人,有助于軍隊國家,卻偏偏推薦臣的兒子,能得到公眾議論的認同嗎?臣對于軍功,極力杜絕僥幸得官,決不敢讓兒子濫冒功勞。”石亨又大為憤怒。
都督張軏因為征伐苗族違犯法律,被于謙所彈劾,和內侍曹吉祥等人都一直怨恨于謙。
景秦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已經迎接上皇再次登上皇位,宣告訓諭大臣完畢,馬上捉拿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關進監(jiān)獄。
誣陷于謙等人和黃琺合謀奸邪,重新樹立束官,又和太監(jiān)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人陰謀迎立襄王的兒子。
石亨等人主持提議,唆使諫官上書。
都御史蕭惟禎判決案件,判定為謀反叛逆,處以死刑。
王文不能承受誣陷,極力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等人授意罷了,辯解又有什么用?”奏章呈上去,英宗還猶豫地說:“于謙確實有功勞?!毙煊胸戇M言說:“不殺于謙,這個舉動就沒有名義?!被实鄣男囊庥谑菦Q定下來。
丙戌年,改元為天順,丁亥年,殺于謙于集市,沒收他的家產,家人充軍去戍守邊關。
遂溪教諭吾豫說于謙的罪應當族誅,于謙所舉薦的各個文武大臣一并應當誅殺。
部議反對,他纔停止。
千戶白琦又請求在榜上公開他的罪過,鏤刻鐵板宣示天下。
當時希望取得寵信的人,大多以于謙作為話柄。
王謙自從也先的變故后,發(fā)誓不和賊寇一齊活命。
經常在值班的房子里睡覺,不回自己的家。
他一直有痰病,疾病發(fā)作的時候,景帝派遣興安、舒良輸番前去看望。
聽說他吃的用的都太微薄,詔令朝廷制作來賜給他,甚至于酒菜都全部備齊。
景帝又親自到萬歲山,砍竹子取水來賜給他。
有人說寵愛于謙太過分了,興安等人說:“他日夜分擔國家的憂慮,不過問自己的家產,假使他死了,讓朝廷又到哪里去找到這樣的人?”到登記沒收他的所有財產的時候,家里沒有多余的東西,只有正室的鎖很堅固。
打開一看,是皇上賜給他的蟒衣、劍器。
他死的那天,陰云從四處合聚,天下的人都認為他冤枉。
指揮朵兒,本來出自于曹吉祥的部下,用酒祭奠于謙死的地方,悲痛地哭泣。
曹吉祥發(fā)怒,打他。
第二天他又像昨天那樣祭奠。
都督同知陳逵為于謙的忠義所感動,收殮他的尸體埋葬了他。
第二年,歸葬在杭州。
陳逵,六合人。
以前舉薦將才的時候,出自李時勉的門下。
皇太后開始還不知道于謙死了,等到聽說死訊,嗟嘆哀悼了好幾天。
英宗也后悔殺了他。
王謙死后,石亨的朋黨陳汝言代替他任兵部尚書。
沒等到一年就身敗,積藏的贓物達巨萬。
皇帝召集大臣進去察看,悲哀麗嚴肅地說:“于謙在景泰年間被寵任,死去時沒有多余的東西,陳汝言為什么有這么多。”石亨低下頭不能回答。
不久又有邊關警報,皇帝憂形于色。
恭順侯昊瑾侍候皇帝,進言說:“假使于謙在,應當不會叫寇賊成這個樣子。”皇帝為此默默無語。
這一年,徐有貞被石亨中傷,謫戍金齒。
又遇了幾年,石亨也被關進監(jiān)獄而死,曹吉祥謀反被族誅,于謙的冤屈終于得以昭雪。
成化初年,于冕被赦免回朝,上疏申辯冤屈,得以恢復官爵并賜予祭祀。
誥命說:“正當國家多災多難的時候,保衛(wèi)社稷沒有災禍,只有他堅持公道,被權貴奸臣一齊嫉妒。
在先帝的時候已經知道他的冤枉,而朕心里實在哀憫他的忠誠。”天下的人都傳誦。
弘治二年,采用給事中孫需的進言,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謐號肅愍,在他的墓旁賜一座叫作旌功的祠廟,有關官員每年一定時節(jié)前去祭祀。
萬歷年問,改謐號焉忠肅。
杭州、河南、山西郡世代供奉祭祀不絕。
于冕,字景瞻,因封蔭授官副千戶,判罪戍守龍門。
于謙的冤屈已經洗雪,并且恢復了于冕的官職。
他自己陳說不想任武官,改任兵部員外郎。
任官有才干器局,多次遷升到應天府尹。
退休后死去。
沒有兒子,以族人的兒子于允忠作為他的后代,世襲杭州衛(wèi)副千戶,供奉祠廟。
昊寧,字永清,歙人。
宣德五年進士。
授官兵部主事。
正統(tǒng)年間,兩次升官任職方郎中。
邸王代理國政,于謙推薦提升他任兵部右侍郎。
于謙在城外抵御敵人,昊寧掌管部內事務,命令他到軍營中去討論計策。
等他回去時,城門沒有開啟,敵寇的騎兵到處奔馳,昊寧站在雨中指揮士兵,遇了一個時辰纔進城。
敵寇退卻后,京畿的百姓還是一天要驚亂幾次,交相往南方遷徙,有人建議仍然召集救援國難的軍隊。
昊寧說:“這會更加讓他們感到驚慌,不如向四方宣告勝利,人心自然就穗定了?!庇谑菍懗勺嗾虏⑹┬小?/p>
景泰改換年號,因疾病請求回鄉(xiāng)養(yǎng)老,后來不再出來作官。
在家中居住了三十多年后死去。
昊寧剛正耿直并且有鑒別能力。
曾經為于謙選擇女婿,選到千戶朱驥。
于謙懷疑他,昊寧說:“先生以后會得到他的幫助?!庇谥t被殺,朱驥果然送歸他的尸體,埋葬了他。
朱驥另外有傳。
王偉,字士英,攸人。
十四歲的時候,跟隨父親貶謫戍守宣府。
宣宗巡視邊關,他獻上《安邊頌》,命令補充焉保安州的學生。
考中正統(tǒng)元年的進士,改庶吉士,授官盧部主事。
英宗被俘北去,命令他代理監(jiān)察御史的事務,召集百姓中強壯的人駐守廣平。
于謙舉薦他任職方司郎中。
軍隊文書紛紛堆積,他處理大多切中關鍵,于是被舉薦提升任兵部右侍郎。
出京巡枧邊關,叛徒小田兒是敵人的間諜,于謙吩咐王偉想法除掉他。
正好小田兒跟隨進貢的使者入境,到達陽和城時,壯士從道路邊上突然沖出來,砍斷他的頭就跑了,使者不敢過問。
玉偉喜歡耍小聰明。
被于謙所舉薦后,擔心嫉妒于謙的人把自己看成他的朋黨附庸,曾經悄悄地奏報于謙的失誤,希望解脫自己。
皇帝把他的奏章交給于謙,于謙叩頭謝罪。
皇帝說:“我自然了解你,謝什么罪呢?”于謙走出皇官,王偉問:“皇上和你談些什么?”于謙笑著說:“我有過失,希望你當面規(guī)勸我,何必弄成這個樣子呢?”拿出奏章給他看,王偉十分慚愧沮喪。
然而終究連坐焉于謙的同黨,罷官回家。
成化三年,恢復官職,請求毀去白琦所鏤刻的鐵板。
遇了一年,稱癇回家死去。
贊曰:于謙任巡撫的時候,名聲和功績都顯著,卓然懷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等到遭遇艱難危險的時候,他整治軍隊固守邊境。
景帝既已推心置腹,于謙也憂慮國事忘了家事,他關系到國家的安危,立志保存宗廟社稷,他的功績偉大啊。
事變起于奪門復辟,隱伏的禍患突然發(fā)生,徐有貞、石亨之流盡力排擠置他于死地,當時沒有人不說冤枉。
但是徐有貞和石亨、曹吉祥相繼得禍,都不過是很短的時間,而于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最后恢復官爵并賜予葬禮。
公論是在很久以后纔確定下來,這話很對呀。